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怎么写 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以下是有关于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

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1

  根据县委的统一安排,9月中旬到10月底期间,先后组织了农委、畜牧局、中小企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围绕全县“十二五”规划编制,针对“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课题,深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四大特色产业基地详细了解情况,并召开了不同层面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在进行了多次深入分析、认真讨论、反复酝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高 潮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整合“三农”发展的土地、水、森林等自然资源和人力、文化、科技等人文资源,全面推进新农村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建设,让每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都率先成为推动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先锋和表率。

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发展品牌农业已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如何打造优质,实现我县农业生产由重量向重质、重效的转变,推进农产品上档次、上水平,推进农民增收,这是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县品牌农业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县以三品一标为抓手,主要为提升优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和培育有一定规模和发展潜力的生产主体,效益逐步显现,促进了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截止到目前,我县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生产主体有30家,三品一标产品总数93个,有效认证面积40.79万亩,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主体22家,产品80个,面积22.1万亩,绿色食品生产主体5家,产品10个,面积1.54万亩,地标产品3个,认证面积17.43万亩。上述获证产品中,蔬菜类47个、粮食类19个、果品类21个、玫瑰产品3个、鱼类2个、禽蛋1个。

  目前,我县一些历史悠远、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品牌产品被越来越多的经销商和消费者所熟知和了解,民乐享大白菜、天源玫瑰干花蕾、九州玫瑰干花蕾3个产品被评为山东省农(林)产品,民乐享马铃薯、大白菜先后荣获济南市十大农产品品牌,腾龙山鸡腿菇被评为济南市市民最喜爱的十大品牌农产品。我县玫瑰制品、食用菌、绿色蔬菜等品牌农产品的影响正逐步扩大。

  二、我县品牌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品牌农业覆盖面小。我县三品一标新认证数量每年稳步增长,但认证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少,而精深加工产品则更少。

  (二)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由于目前实施市场准入制度进展缓慢,很多市场农产品优质不优价,无论认证与否产品都可以进入市场,导致企业参与三品认证的积极性不高,品牌意识淡薄,求精求高意识不强,不少获证农副产品尚停留在出售原成品或初加工产品阶段,加工精度和开发深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品牌产品包装设计档次不高。

  (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品牌农业实施主体需要大量生产资金进行基地建设、配套相关设施,品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使我县现有三品一标品牌较为混杂,存在小、散、弱现象,管理难度大,品牌作用难以发挥。

  (四)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亟待建立。三品一标生产仍以农民分散种养为主,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基地农户的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和利益联结机制还不紧密、不完善,农业标准化技术、质量安全可追溯化记录难以真正落实到农户、到产品。部分农产品仍存在质量安全隐患,违规、违法、超范围用标现象仍然存在。

  三、发展我县品牌农业的建议

  (一)强化行政推动,加强品牌认证宣传。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年度认证计划,把三品一标认证为重点的品牌农业创建任务分解到镇街,严格考核,加快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和科技下乡、咨询、发放明白纸、示范培训等形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农业三品一标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申报积极性。

  (二)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主体。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行业协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是打造农业品牌的主体,培育品牌必须抓住主体中的龙头。大力支持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依托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制定实施企业品牌发展规划,建立品牌农业基地,开发品牌产品。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鼓励开展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强做大。

  (三)严格认证监管,提高产品质量。在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中,严把认证环节各个关口,落实各项监管制度并实行全程监控,严格执行审查标准,规范工作程序,严格审查申请主体质量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认定一个产地,带动一片标准化生产,发展一个产品,保障一方产品安全。按照全程质量控制措施的要求,对全县有品牌的生产单位的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记录、生产操作规程落实、基地标牌、档案管理、产品抽检等,开展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认真清理、打击获证三品一标企业不用标、不规范用标以及没有认证的企业乱用标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获证单位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确保品牌农产品质量。

  (四)完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提升品牌农业竞争能力。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监管要求,以现有农产品质检机构为基础,结合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建设布局合理、职能明确、专业齐全、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优化整合检测资源,配备现代化检测仪器设备,加强检测机构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支持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购置检测设备,加强生产环节质量监控,为品牌农业创建提供保障。

  (五)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针对农产品标准质量不统一,造成市场混乱,降低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创建一种区域公用品牌,打造一个能够展现农业特色,为市场和消费者广泛认可的公用品牌,提升境内名优特农产品的形象和效益。例如章丘市,在区域内就打造了百脉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了章丘农产品的美誉度。

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3

  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发展特色经济,近期,我办就全区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规划进行了专题调研。我区特色农业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存在问题也很突出。针对这一现状,我办在充分研究探讨基础上,大胆谋化,多措并举,努力推动全区特色农业向纵深发展。

  一、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现状

  20xx年全区共有耕地4.7万亩,总播面8.92万亩,其中粮田8.2万亩,菜田0.71万亩,其他济作物0.1万亩。设施播面0.25万亩,主要集中在方村镇方村和西京北两村。20xx年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68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794元。

  全区确立了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三大主导产业。一是无公害蔬菜产业。主要分布在方村镇方村、西京北两村。其中集体规模生产面积0.25万亩,建有温室580栋,涉及农户23户。主要生产品种有黄瓜、西红柿、等普通蔬菜品种和名、特、优、新品种。二是粮饲兼用粮产业。经过近几年来的种植结构调整,粮饲兼用玉米所占比重不断增大。全区特色粮饲兼用生产面积达2.1万亩。主要分布在宋营、方村两镇,生产品种邯郑单958、蠡玉14、农大1等。

  (二)基本特点

  1、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入,特色农业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农业结构调整一直是我区农业工作的重心。近两年来,在频繁征占耕地的情况下,我区种植结构调整坚持以“压缩普通粮食作物,稳步发展优质专用粮、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产业,增加特色品种”为原则,优化产业布局,调整品种结构。实现了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引进名、特、优蔬菜、花卉苗木品种,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质量大幅度提高。

  引进名、特、优蔬菜花木品种,并有计划地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搞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进行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印发各类技术资料,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信息网络收集、整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并通过网络向外推介我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三)存在问题

  一是对农业工作的认识不到位。部分干部群众认为我区已成为主城区了,农业工作已经不重要了,在领导力量、资金、技术等方面对农业工作的支持有所松懈。二是传统农业比重大。粮田占总耕地面积的85%,结构不合理,缺乏有特色拳头产品。四是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缓慢,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

  二、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工作思路:

  立足本区特色,按照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压缩和淘汰低效粮食作物,发展蔬菜、花卉苗木劳动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增加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

  1、全面改造提高种植业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传统农业向特色农业的转变,使种植业的发展切实转变到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压缩粮食面积,增加优质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将传统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结构。

  加大蔬菜产业发展力度。扩大保护地生产面积,扩大名优新特蔬菜品种的引进。减少大路货品种的种植面积。

  2、培育开发特色农业园

  在方村建立特色农业园区,将自由采摘、休闲娱乐、农事体验、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园区,带动周边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三)办法和对策

  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特色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而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搞好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市场、科技园区带动等龙头建设。因此,我区要加大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途的龙头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龙头牵动能力。

  2、增加特色农业科技含量,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健全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加快优质新品种,节本增效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增强竞争力,实现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技术培训,把特色农业生产真正纳入依靠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科技兴农工作的新突破。

  3、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对特色农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水平

  围绕转变职能这个中心,在信息、科技、维权服务上下功夫,并切实加强对特色农业工作的指导,积极做好规划制订、政策宣传、信息服务、典型示范、科技推广服务等方面。加强调研,及时总结、推广各区县创造性的经验和好的做法,抓好典型,搞好示范,以点带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特色农业发展。

以上是关于“乡镇农业生产情况的调研报告”分享,想了解更多“述职报告”就上腾游文库(www.tengoyou.com/wenku/)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分类整理,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反馈。

Lik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