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有关于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的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1
今年暑假期间,作为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宣传部的一名成员,我有幸参加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星星点灯"团队开展的关爱自闭症儿童服务活动。
当初选择爱弥尔,虽然不知道会遇到一群什么样的孩子,但是依然充满了期待和自信,格外地珍惜这一次与"星星的孩子"接触的机会。虽然这一次的活动的时间不是很长,但是留在我的记忆中却很长很长。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很清楚地了解了那群可爱的孩子,也更了解了自己。或许在我们短短的这段时间里并没有留下什么,我们不敢奢求通过我们这一次的到来能彻底改变一个孩子,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我们的爱。这一次的经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值得珍藏的的一份记忆。
经过几番周折,终于来到了湖南爱弥尔。爱弥儿的老师十分欢迎我们的到来,并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时我才了解到,原来爱弥儿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批志愿者过来帮忙,走了一批又来一批,就这样传承着他们的爱与责任,我希望我也能把这份爱与责任传承下去而且传承得很好很好。
随后,我们就进入了课堂一起和孩子们上课。我们上的第一堂课是游戏课,都说孩子是爱玩游戏的,可这群孩子却表现得不一样,没有表现出小孩子爱玩的天性,只是在老师和志愿者们地手把手的教导下才勉强将游戏"玩"下去。 。在这个过程,有些家长因为孩子所谓的"表现不好",打骂孩子。当时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只是为他们感到心疼,心疼他们为什么受到老天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哪怕连好好玩耍的权利都不给他们,我只是希望家长们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为他们打开属于自己的那一扇窗。
接下来一节是识字课,在这节课中我发现一个事实,其实在这些自闭症儿童中有许多孩子一点都不笨,他能听懂老师和家长说的话,能根据不同的问题识别出不同的汉字,只是不愿意用语言表达出他们的思想,可能他们需要的只是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 、多一份关爱,相信只要有了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们终究成为那一刻最耀眼的明星。
再在这里上完两节清洁课,我们就要离开了。刚才和上游戏课坐在我旁边的那一位小朋友看到了我,一直看着我——没有说话。我知道他还是记得我的,那一刻我的眼睛湿了,是感动,还是高兴,我清晰地感觉到这一次的活动真的没有白来,付出的爱得到了收获。
就要离开了,或许以后和这群孩子相见的几率很小,但他们依然存在于我的记忆深处,祝福他们,希望他们都好好的。没有过多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点点滴滴,我相信有了我们的关爱和期盼,他们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终有一天他们也会像正常孩子一样在蓝天下放着风筝、唱着歌。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2
总体来说,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机构必须具备这样的特质:专业水平高,办学方向正确,训练的方法科学,这样的机构是最好的。那么家长如何在这些方面对一所机构进行具体的认识最好作出判断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机构理念
家长的选择一所机构时,首先需要了解这所机构的理念,尤其是机构领导者的理念,也就是他认为机构整体的理念是什么。自闭症儿童的训练目标不同于正常儿童,它不在于测试分数可以达到多高,不在于研究探索的脚步走得多远,它更多是通过训练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帮助其融入社会。
二、教学规模
好的自闭症治疗机构并不一定是规模大的,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干预过程中适宜小班教学。因此,选择一所机构时需要了解该机构对“数量”与“质量”矛盾的看法。目前,国外很多机构师生的比例都是1:1的,但是它的收费很高。在我国,还做不到这样,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师生比例越接近越好,一般是1:2或1:3,如果出现1:6的情况,这样的机构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机构。
三、教学方式
当家长走进一所机构,不要看它的房子有多么漂亮,也不要看它的绿化有多么完善,这些都是次要的,应该观摩一下他们如何进行教学,如果没有现场的机会,也应该与他们的老师了解教学的方式。自闭症儿童的教学应该是“轻知识、重能力”的,例如教孩子认识什么是绿色,不仅是能在一堆图案里找出哪个是绿色,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懂得交通灯是绿色时才能过马路。
网友阿yan:刚进小学一周 担心老师劝转校或退学
孩子上学了,刚一周,老师就反映出很多问题。
首先,上课不太跟得上,虽然以前教过他,但他很快就忘了不少,老师留作业也记不太明白。
其次,下课上厕所时总推别人或踩其他同学的脚。我知道孩子是想第一个上厕所的,他干什么事情都想是第一个,要不就不乐意,阻拦或抢在其前面的人。
再次,孩子上体育课不听指令,在操场上乱跑,老师叫也不听。刚好体育老师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教师,追不上孩子,嗓门也不大。她建议不让孩子上体育课,我们哪能希望孩子这样呢!没办法,只好在他上体育课的时候去陪着,监督孩子。
孩子上学也只是一个人自己玩,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他正常的孩子不愿跟孩子玩,孩子也不太懂得如何玩,回家问他跟孩子玩吗?他说不,就自己一个人玩。让我们很是头疼! 对孤独症了解的人能理解咱们,对这不了解的人可很不友好!而咱们也不可能给他们一一解释。我们都知道老师都是喜欢带好带的孩子的,听大夫说好多类似的孩子最终都给退了回来,不能上正常的学校,只能上培智学校,心里好忐忑和忧虑啊!!
其实,在孩子今年是否上学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是很纠结的。深怕他不能适应正常小学的教学,但是大夫说得也很有道理——孤独症的孩子你不知他未来是啥样,如果来年还是这样又该咋办?所以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早一年上学还能给我们一年回旋的时间。
虽然才开学一周,孩子的问题多多,但是变化也很大。以前在训练机构都是面对同样的星儿,在家里也是一个孩子,也没有条件让他跟正常孩子一起玩。现在,他走进了小学,真正地与正常的同龄人在一起,希望这能锻炼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虽然离开了机构的特殊训练,我们在家还坚持对他强化。经常模拟各种场景示范给他看,让他学着如何去应对。我们深知在现实很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只能这么努力着,因为最担心的孩子因各种理由被学校劝退回家。那样的话,就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
声音:我国自闭症儿童学龄期的困惑与无奈
如果说“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一场“及时雨”,那么当自闭症儿童接近学龄期时,“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则成为了一场“拉锯赛”。
一、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拉锯赛”
自闭症孩子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说语言的障碍,沟通障碍,社交障碍等,在学龄前进入自闭症治疗机构的孩子,经过系列专业的干预训练后,可能在这些障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改善。但是,自闭症儿童脱离了特殊机构的教育,走进融合教育时,也意味着他离开了干预与强化,并需要面对陌生的世界。
他们第一个需要面对的就是“正常儿童”的异样眼神。因为自闭症所导致的种种障碍将最大化地得到对比,随即而来的是取笑、捉弄甚至歧视。更严重的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孤立和排斥,使得自闭症孩子的自尊心受打击,从而更自卑,更叛逆,更远离集体,更爱跟集体有一种对立的情绪,然后这样的对立使得他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自闭症孩子之前所得到强化的能力将慢慢退化,最终可能又回归到原点。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3
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孩子,无疑都是家里最亮的那颗星。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个孩子却也是最遥远的人。他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远方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别人交流,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意识。其中,同样也包括他们的父母;他是“星星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儿童患者——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该症最早发现于1943年。当时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而进入1990年代后自闭症患者激增,平均每110个孩子中就有1个表现出自闭症症状。随着统计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这一疾病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正视。20__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__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存在于社会角落的孤独群体:学者探究病史及病灶为预防与治疗方案提供最大的科学依据;爱心人士成立公益组织给予关怀与呵护;一些机构甚至是设立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得到相应的教育,同时以便于为病症的治疗提供辅助性的帮助。时至今日,自闭症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然而迄今为止,作为一种先天性障碍疾病,对于自闭症,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完全治愈”或”根治“的方法。据东方启音技术总监崔广利介绍,“目前只是经过正确及时的干预和训练,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和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让孩子融入校园、融于社会。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经过正确和及时的干预和训练,已经可以达到去学校上学的程度。就干预和训练而言,目前社会上普遍的做法无外乎都是坚持药物与非药物两者搭配从而进行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并且必须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多年来,“东方启音”致力于解决自闭症患者语言能力发展、促进其成长的研究与治疗。他们开设STAR(自闭症、发育迟缓、自闭症倾向课程)课程,严格按照美国STAR原版课程(level1-3)的课程内容(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学前概念、游戏及社交技巧及日常功能性互动等方面)进行授课,运用三大策略”DT/PRT/FR“按照STAR数据记录表对孩子情况进行精准量化跟踪,对孩子言语能力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和训练;同时在评估师对孩子进行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口肌训练、启智认知及逻辑表达训练、运动表达、多感官训练、视听训练、专注力及社交行为能力训练等方面。
20__年4月2日,在第十届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东方启音携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明天”公益基金启动“自闭症早期干预公益联盟计划。”联合美国、澳大利亚、香港专家团队通过自闭症早期筛查、干预康复等形式帮助贫困及偏远地区儿童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建立自闭症家庭与社会融合的渠道,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自闭症治疗专家曾表示,虽然自闭症儿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交流、不会沟通,拥有完全异域的思维方式。但来自社会的关注、了解、接纳、包容、关爱,可以为自闭症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其融入社会大家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足以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就这一层面而言,很显然来说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病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也能有迹可循。但也有部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产生退行性变化从而毫无征兆地出现语言沟通障碍,以至于在一开始家长往往无法察觉。如果家长有留意到孩子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落后于同龄孩子,缺乏目光对视,兴趣狭隘或有刻板重复动作,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等情况,就要及时找专业言语治疗师进行干预和训练。
作为父母,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后,首先必须要勇于接受现实,并且要懂得自闭症儿童跟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的一些特征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也许他们会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我们的世界,但这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
其次,一般来讲缺乏交流和关爱往往是自闭症儿童的病源所在。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地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出孤独,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要积极地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每天保证有固定的时间单独跟孩子交流,可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因为这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谈话的内容要以孩子喜欢的话题为准。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交给孩子。平时,选择一些能激发孩子交往愿望、培养良好交往技能的读物进行亲子阅读。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4
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后都需要依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成人影响重大,对于罹患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天然的依附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他们的世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是他们的典型临床征兆,也是阻碍他们通往正常世界的巨大牵绊,因此,他们被谓之“星星的孩子”。
如何为星星搭建通往天空的桥梁,如何让他们的人生不致在孤独与困苦中磨灭,是每个星星家庭拼尽全力努力的方向,也是这个社会向着美好与和谐之途发展的灯塔。9月初,国内首家公立自闭症学校——广州市康纳学校又迎来了新生入学的日子,这是康纳学校自去年成立小学部以来的第二次招生,又会有24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成为这里的小学新生。
自闭症康复治疗需要医学、心理和教育全面介入
作为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康纳学校校长樊越波带领39健康网的编辑走进自闭症孩子的世界,并分享在为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努力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及收获与成功。
如今,人们已渐渐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残智,而且需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治疗难度不可小觑。作为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全国首家公立自闭症示范学校,樊越波校长直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很多,抛却经济能力与社会压力等大的问题不谈,其它方面,如教学人员搭配,班级学生搭配,课程的选择,教学方法等等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摸索,甚至于如何将单个孩子的个别教育计划体现在一个班级整体的上课过程中,都是让老师们时感心力交瘁的地方。
在原有的基础上,康纳学校去年成立了小学部,并成功招收进了第一批学员。这一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尤其是针对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群体,樊越波校长坦言,有困难也有收获,但有信心将这个为自闭症适学儿童专门开设的办学模式继续进行下去。
在交谈当中,樊越波校长认为,自闭症的孩子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他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医学、康复、心理、教育的共同介入,因此,学校的教学人员在人员的设置上须充分考虑每一个孩子的特殊需求。
个性化的全面评估是不可或缺的治疗康复程度“晴雨表”
樊越波校长介绍,在自闭孩子接受教育的流程方面,应当特别注重评估环节。评估的团队由各种专业类型的人员组合,目前团队组成有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教师。这样的评估团队,每人负责其中工作的一部分,包括社工会对他的家庭状况,父母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因为父母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程度、心态、对孩子能够投入多少精力,家庭是否和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起到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事实上,在选择招生的过程当中,学校的工作人员就会格外注意到这些因素,因为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是一个终生的问题,他最终的归宿还会是家庭。每一对父母的配合,实际上对孩子的预后会产生很大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为了达到目标,相比较普通儿童,学校方面必须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做更多的努力和工作。
在学校,医生会注重孩子在生物学相关方面的问题,如睡眠、饮食,是否用药,一直以来的发育状况,出生前后的情况,及其家庭相关病史等等。当然,也会对每一个孩子的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因为他们的患病程度都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主要是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而有的孩子会在认知和理解能力上与普通同龄人有所偏差。
评估分为社交部分,认知部分等几个大的方面,对其感觉统合能力、体能、行为、语言方面都会有详细的评估。经多位专业人士评估讨论后,会总结出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交予孩子的班主任和父母,这样才会对孩子的康复教育起到全面而规范的指引作用。樊越波校长还补充,为了检查孩子的康复程度,这样的全面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
三个老师八个孩子的班级动态管理为有利达到“因材施教”
如何将训练目标融合在教案中去实现教学目标?现在的小学部每个班级有八个孩子,两名老师,还有一名助教,每个孩子各有差异,老师们手上都会有关于每一个孩子不同的评估结果报告。八个孩子聚在一起上课时,老师只可能出一份教案,却要顾全八位学生,在一份教案中如何体现对八个孩子的训练目标及如何去完成,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对老师教学能力及技巧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验。
孩子们的表现和“主流”孩子不一样,表现也千差万别,正常孩子可以简单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接受水平,而自闭患儿,这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接受方式,那个喜欢那样的接受方式,即他们每个人的接受方式不一样,更不用说接受能力的高低。因此,老师虽然只是备了一份教案,但有时候是分为三个等级,三个层次来设定目标。甚至为了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个人差异性的要求,到最后这份教案会分解成七至八个层次。樊越波校长表示,这一年以来,其实每一个老师所面对的压力与困扰都是相当大的。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5
以前只是听过有关自闭症儿童的信息,但从未跟他们有过接触。这次志愿活动给了我一次直接接触这群孩子的机会,让我亲身感受到了自闭症儿童的世界。
第一次跟他们接触,开始时还担心自己会和他们相处不来,怕吓着他们,接触了才发现,其实他们也只是个孩子,有着孩童的猎奇心理,有着孩童的纯真顽皮。看着他们那可爱的脸,我不禁有些心疼。其实他们跟普通的孩子一样有着爱玩的特性,但他们却只将所有的欢乐和苦楚锁在自己的心中,他们为自己构筑了一堵冷漠的墙,外人走不进,他们亦走不出。原本美好灿烂的孩提时光因为自闭症而失了色。
很多孩子都是由家长陪伴来的,有个小女孩,只要我们一接近,她就立刻跑开,完全抗拒外人。还有个小男孩,他要玩秋千,他妈妈要帮他换,他不让,非得自己换,结果自己又不会,结果他妈被烦怒了,打了他一巴掌。但他并未像其他孩子一样嚎啕大哭,尽管眼泪湿了眼眶,他也只是轻轻抹去,继续他的玩耍,其实这样的孩子自尊心更强。他虽然不肯与人交流,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倔强,自己的坚持。
这次志愿活动中,我相处的是一个自闭症相对较轻的孩子,他是由老师带来玩耍的,他不排斥与陌生人的接触。在玩的过程中,我不断露出甜甜的笑容来表达他心中的欢愉,期间我很多次主动逗他说话,问他叫什么名字,他都只是微笑,却不与我交流。或许长时间的自闭已经让他形成了不说话的习惯,作为一个志愿者,我觉得我们不仅应该要陪他们玩耍,更关键的是要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次志愿活动让我感触很深,我为他们心疼的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造就他们的自闭?答案有很多,但我觉得父母为我们创设的环境很多时候对我们的影响很深,所以在对自闭症儿童教育的同时,更应开设对父母的教育课。特别不能像之前的那个母亲一样,一不耐心就打自己的孩子,而应不断给他们鼓励,因为鼓励对他们来说真的很重要。只有两者同心协力才能让他们走出自己的小世界,融入到大环境中来。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6
我在让孩子走进社会,融合教育是必须的!这篇文章中,分享了关于融合教育的优势,以及对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必要性。然而,不得不承认,融合教育在当下,是很难实施的。
这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让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1、来自校方
众所周知,我们讲“融合教育”,所在的场所就是幼儿园、学校等。但是,能够接受孤独症儿童的场所,少之又少。只有观念特别包容的学校,才会接受“特殊”的孩子,但这样的学校十分稀缺。
即便有了融合场所,里面的普通老师居多,专业单一,对特殊教育经验甚少,也许无法成功面对孤独症儿童。而特殊教育教师一来稀缺,学校中不一定配备,二来特教老师虽然有着专业的干预技巧,但相对的面对正常孩子的发展规律也许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在他们的工作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有着特殊教育的场所,通常成本较高。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融合场所难以开设的原因之一。
2、来自专业普及和认知
即便有了融合场所——幼儿园或学校接受了孤独症儿童,但,要清楚的是,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孩子依旧是两个群体。而融合,并不只是单纯地、物理的将两个群体的孩子放在一个教室里那么简单。
对于正常孩子的教育,和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如何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上、教育方法上融合,从而不会让两个群体产生互相制约(不让正常孩子教育速度放缓,也不让孤独症儿童干预受限),这其实颇有难度。我所知道接受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采用的是“蒙氏教育”,里面的内容相对有融合的特质。
3、来自教师
普通幼教和教师,处于对工作的责任感,通常是不会完全接纳孤独症儿童。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够专业,耽误孩子的干预最佳时间。
而特教老师,特别是成熟的、收过职业培训的特教,他们通常对融合抱有异议。我所认识的特教老师通常不推荐融合教育,他们认为密集的干预训练才能有一定成就,在基于一定这一基础再送入幼儿园进行融合才是。
对于这一点,我认同一半。特教老师的想法是让孩子有了完备的技能后再去融合,而我认为孩子只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即可进行融合,在融合中继续增长,并在课后继续干预训练。
目前,国内融合幼儿园和融合学校十分少,在融合领域中也没有形成一套专业并可复制的教学体系。普通教师很难接触到融合的专业培训,而特教老师则难以进入幼儿园或学校。
4、来自同学和家长
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的看法,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十分不统一,不理解者居多。孩子们天生善良,也许对于接纳孤独症儿童没有太多想法,最多只是感觉这个孩子很奇怪,或是小小的欺负她一下。但是,对于大量的正常孩子的家长,则并不看好融合教育。
正常孩子的家长不会对孤独症有深入了解,凭借他们在网上看到的片面知识,他们会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认为有孤独症儿童加入自己孩子的群体,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倘若孤独症儿童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不可控行为,例如伤人,那么我想如果面对正常儿童,大家的态度应该是包容和理解的,但面对孤独症儿童,则是严厉的。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全体家长一直要求孤独症儿童退学或转班。这也是现实。
5、来自自身
我们讲融合教育,家长应该付出更多。然而,很多家长则是把孩子直接就放进幼儿园,不管不顾。融合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并非是单纯的“托管”。
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发现融合教育过程中孤独症儿童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而加以迅速干预,那么,融合教育是失败的。
也不乏家长虽然与校方沟通良好,但缺乏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别人带着有色眼光看自己的孩子。但是,当出现一定问题,其他家长察觉出来并频频反应的时候,我们不禁需要考虑:是否提前沟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融合教育能够有效地,成系统的进行下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我们需要国家对社会进行孤独症的知识普及,需要社会对融合教育的支持与资助,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需要社会人士的宽容、理解和帮助。
我期待会有这么一天,孤独症儿童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快乐的上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顺利的接受义务教育,长大成人!
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7
我刚接触自闭症儿童,没有相关的经验,如何使他们的情况得到改善成为困扰我的问题。这次我有幸参加由著名的特殊教育研究者杨宗仁教授主讲的“自闭症儿童游戏与文化介入”讲座,真是获益良多。经过三天的课程,我获得很多自闭症儿童游戏与文化介入的观点和策略,使我获得在自闭症儿童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的启示和指导。
杨宗仁教授以大量的视频实例解说了游戏与文化介入的相关观点和策略:社会性趋向、社会性参照、游戏、分享式注意力等都与文化学习有关;强调从游戏与日常生活进行介入,让自闭症儿童从中自然地学会各种文化学习能力;在介入时特别注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
这次的讲座,留给我最深刻的有三点:
第一、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游戏的权利,而且特殊儿童更需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介入;
第二、特殊儿童的康复策略与普通儿童的教学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融会贯通;
第三、对特殊儿童的干预应重视过程而非目的。
喜欢玩游戏,是所有儿童的天性。虽然特殊儿童在某些方面与普通儿童不一样,但我们不应该就此认为他没有这个能力或不适宜玩游戏,特殊儿童同样享有游戏的权利,而且游戏是自闭症康复最需要的一种广泛性介入策略。特殊儿童能从游戏中提升双向的社会互动、想象力、心智理论、情绪调控、思维弹性、五官知觉、社会沟通等。游戏的种类很多,一个游戏可以同时训练或干预特殊儿童的多个方面,训练或干预特殊儿童的某一个方面可以通过多个不同的游戏,因此,应根据特殊儿童的发展情况和能力水平选择有针对性的游戏。相对于普通儿童的游戏,特殊儿童的游戏更需要贴近社会生活的情境,需要看准时机变化玩法,没有固定的游戏目标。游戏旨在让特殊儿童愉快、自然地学习普通的生活模式。
杨教授的自闭症儿童教学方法与普通幼儿园的教学方法相对比,我感到二者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游戏是儿童最佳的学习方法,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都能从游戏中自然地提升各种能力,同时能获得愉快的正向情绪;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是儿童最易于接受的,普通儿童能从具体生活中获得抽象知识,而特殊儿童能学会各种各样的生活模式、生活经验,使他们进一步靠近社会;动机和主动性是学习的关键,普通幼儿园通过形形色色的活动激起儿童的学习主动性,而特殊儿童更需要学习动机和主动性,当特殊儿童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其学习效果自然是事半功倍了。
特殊儿童的康复工作是长期的,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大的改善,因此对特殊儿童的干预应重视过程而非目的。每个特殊儿童的情况都不同,他们的康复进度自然也不一样。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孩子正在一点一点地进步,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欣喜。所以我们不应该定下任何具体的干预目标,而是在干预的过程中灵活地引导他们进步。
在杨教授的演讲中,大量的视频和成功个案都是一对一的干预。而在我们学校是采用集体教学形式,那么杨教授的方法是否适用呢?我想,有一些方法还是可以使用的,如非口语训练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而游戏更应该运用到集体教学中,使特殊儿童在有趣的课堂上提高认知、理解等能力。然而模仿、主题游戏、剧本游戏等则较适用于个别训练中。
总的来说,这次的讲座使我加深了对自闭症的理解,学会了自闭症儿童游戏与文化介入的特殊教育方法。我认为,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都需要一个快乐的童年,都希望每天都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习新的本领。因此,在自闭症儿童孤独的世界里,即使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一片漆黑,我们也要勇往直前去寻找哪怕是萤火虫那样丁点的光芒。
以上是关于“自闭症培训心得体会总结”分享,想了解更多“心得体会”就上腾游文库(www.tengoyou.com/wenku/)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分类整理,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