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精选11篇

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这种题型要求考生阅读一段文字,并根据文字中所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这种题型旨在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阅读题中,考生通常需要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然后回答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对文章主旨的概括、对某个特定信息的解释、对某个问题的分析等等。阅读题通常分为细节理解题、主旨概括题、推理判断题等多种类型,每种类型的题目难度和考查重点都有所不同。

阅读题是语文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类题型,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筛选能力,同时也能锻炼考生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因此,考生应该认真阅读题目要求,注意仔细分析文章内容,尽可能准确地回答问题。

阅读题精选11篇

阅读题1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 这首词中将词人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以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词语是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3分)

2、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分)

  答案:

1、 词语是 徘徊 ,作者感慨物是人非,时光易逝的诗句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3分)

2、 研读全词,品析“无可奈河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所以人是无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来寻旧巢,所以说似曾相似。这是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慨叹。

阅读题2

学生们在享受学期的同时,也要面对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学习。

  (一)常见加点词语品析

答题格式:A。回答可以还是不可以(一般情况不可以,特别是书上的原文时);

B。比较删去前后意义上的差别(删去某词后句子的意思是……,有这个词句子的意思是……);

C。删去后语境有何变化(选用:①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生动;②与事实不符;③太绝对了;④是作者的一种猜测)

加点词类型:

1、表推测,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不确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2、从时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一定的时间段成立,在别的时间段不一定也是如此,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3、从范围上限制,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在某一范围内成立,在别的范围不一定如此,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4、表信息来源,说明结论或说明对象的特点、某方面的作用是根据某一方面的信息总结得出的,在其他方面不一定也成立,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

5、表约数,说明数量无法确切获得,是估计得出的,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6、表程度,表明说明对象的作用大小(比如处于首位)

  (二)筛选题:从文中确定关键词或中心句作答

  (三)选择题:一定将每个选项涉及的内容都还原到文中去,不凭印象作答

  (四)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答题格式:此句用何种方法表明了此句的说明对象的何种特征(说明文常用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引名言等);此句用何种论证方法表明了何种论点或观点,对中心论点起到了何种作用,在文中起到了总结,总起,过渡、强调,使形象、通俗易懂等作用(议论文)。

阅读题3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枯竹阅读答案及阅读题,欢迎阅读参考!!枯竹①我在北风呼呼的野外,遇见了它——一株枯竹,静静地斜卧在清翠的众竹前,像白发苍苍的垂暮老人,显得那么另类。②竹仿佛是邻家的小哥哥,一直在我的童年里俊朗地挺立着,伴我走过懵懂无忧的童年。③犹记得,小时候,雨后的…

  • 阅读题4

      (一)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二)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2、倒装句的作用:往往是强调前置(即调到前面)的部分,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就是为了强调“汝之不惠”的程度是“甚矣”。又如“并不见佳,我以为”一句是为旗帜鲜明地强调作者对“雷峰夕照”这一胜景的评价是“并不见佳”。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7、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

    8、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三)问答题型、常规答题术语及技巧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推动情节发展; 3、渲染气氛;

    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文段中主人公的判断:

    原则:必须依据本文的主题。例如:《孔乙己》——“孔乙己”。

    散文(包括杂文、通讯、一般记叙文)中的“我”等于作者本人;而小说中的“我”不等于作者本人,而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阅读题5

      月圆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注释】: 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

    【阅读训练】:

    8、这首诗签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8、这首诗的前六句描绘了:(1)天空中,孤月朗照,清辉满楼;江面上,波光粼粼,金光闪烁。(2)月光从窗口投射进来,华丽的席面,显得更加柔美。(3)山谷更加空荡、宁静,群星更加稀少、疏远的宁静、柔美的画面。

    9、诗的最后两句使用的虚实结合的抒情手法。诗人由眼前的月亮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家乡和亲人,那里松树当茂,桂花已发;亲人们也和自己一样,共同沐浴在这美好的月光之中,这是虚写。虚实结合的手法,更加强烈的表达了诗人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的告慰之情和美好祝愿。

    阅读题6

    阅读下面的童话故事,完成练习。种植春天这是一则日本的童话。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情冷酷。他的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他十-四年级语文-魔方格

    这是一则日本的童话。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情冷酷。他的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他十分渴盼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这时,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士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尽管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坟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是多么晚。

    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它种植、诞生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作中介,把冰凌百丈变为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对待流浪的少女,国王的态度是__________;农夫的态度则是________。这里运用了________的写法,表现了农夫待人________,更加烘托出了国王的性情________。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多选)( )

    A.那个少女就是春天,善待她就能拥有春天。

    B.待人不能冷酷无情,只要热情友善地对待他人,就能得到回报。

    C.这样静静等着我们的不仅仅是春天,还有生活。只要我们善待生活,珍惜生命,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那么幸福就会永远属于我们。

    3.“也许,这样静静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你觉得除了春天,还会有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下面的童话故事,完成练习。种植春天这是一则日本的童话。从..”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阅读题7

      一、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

    所有的理解能力题,都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答:

    一是事实,即文章中的内容、事例、人物的动作、事物的形状等等。

    二是情感。

    即什么样的事实表现了人物或者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常见的题型有:XXX描写或者XXX叙述,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需要在答题时兼顾两个方面,答题中要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倾向。

    1、谈看法的题。

    比如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受到的启发或你的看法。

    例1:读完这篇文章,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感受或者结合本文对“XX”的描写,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人生的理解联系生活谈谈对主题理解,所有的联系生活其实是联系三点,第一点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第二点是一句话叙述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做的;第三个是再谈这篇文章的中心。

    2、理解某句话(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题。

    这类题,答案要有三个:

    一是本义,本来的意思,这虽然不是答案的重点,但必须在答题时进行适当的解释。

    二是它的引申义,在这里也叫上下文意,它以对某句话或某个词的本义为基础,根据上下文义来判断的具体所指侧重于哪个方面。

    第三个象征义,通常会是在写景或写物时体现,表面上是在写景或写物,其实所要表现的,是与之意韵或内涵相近的思想情感。

    在组织答案时,要把这三个方面都点出来。

      二、阅读赏析题的答题技巧关于赏析题

    一般会考查赏析表达特色,表达特色就是我们讲的议论,说明,叙述,抒情和描写,然后我们从文章中选择一处与之相对应的语句,结合所学的表达方式中的作用,进行赏析即可,通常,对以上五方面的赏析优先度进行排序的话,分别为描写、叙述、抒情、议论和说明,以叙述为例,则是站在叙述的人称或顺序这两个角度中的某一点来进行赏析的。

    赏析的重点一般都在描写上。

    比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的作用。

    描写的作用一般是为了使文章更生动形象。

    但在答题时,动作描写,需要点出是哪些动作,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

    景物描写需要点出从哪些方面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表现了景物的哪些突出特点。

    人物的外貌描写,其作用是表现人物的生活或身体状况。

      三、关于文章题目的分析题

    凡是问文章题目有什么样的好处及作用的,一概按文章开头和结尾的标准进行评价,文章开头的作用有,吸引读者和引出下文,结尾的作用有含蓄和点明中心。

    关于文章两处内容或前后说法是否矛盾的题。

    这里面需要用“虚实法”来答题,文章中往往前面先说的是“实”即事实或人物行为方面,后面往往说的是“虚”即人物的思想情感

      四、判定文章材料(内容)关系及所起作用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

    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

    这四种关系的作用需要分别记清楚。

      五、说明文的考题

    一是说明文的顺序;二是说明文的结构;三是说明方法的判定及作用。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结构有:总分、递进、并列。

      六、议论文的答题技巧

    议论文的考查重点一般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格式为: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比如: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析议论文段的作用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回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

    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阅读题8

    《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阅读答案:

    1、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两位老人怎样的情感?(4分)

    (1)老太太灰白着脸,嘴唇颤动,似乎要说话,却说不出来。

    答案:表现了老太太为丈夫找不到工作,儿子不顾及家庭的伤心难过,找不出合适的语言安慰丈夫而无奈。

    (2)但是——还恐怕这把老骨头,终究要葬在野兽的腹里呢!

    答案:表现老头儿对于儿子做法的气愤失望;对自己老无所养、老无所终的悲哀。

    2、“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1)结构上: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1分)②作为线索,推动情节发展。(1分)

    (2)内容上:①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老太太和儿子的形象特点;(2分)②揭示小说主题,表明作者的深刻思考。(2分)

    3、请简要概括小说中儿子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①受文明教育;②追求新思想;③不肖(忘恩负义、没良心);④铁石心肠(冷漠)。

    4、结合小说内容探究标题“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的含义。(6分)

    答案:①青年一代为了追求小家庭制度而牺牲老年人的幸福;②在追求小家庭制度的过程中,牺牲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赡老美德;③对牺牲老年人幸福而追求小家庭制度者的谴责(批判);④对这种小家庭制度下老无所依(老无所养)的老人的同情;⑤对青年一代在社会变革时期,如何处理新旧家庭观念的思考。

    附: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原文:

    老太太噙着眼泪,拿着一封信正看着。忽然听见外面脚步的声音,连忙将这封信,压在一本书底下,站了起来。

    老头儿从外面进来了,摘了帽儿,坐在椅子上,喘息着拿手巾去拭额汗,一语不发。

    过了一会儿,老太太陪笑问道:“你的事情怎么样了?”

    老头儿冷笑道:“毅甫只说现在外头找事很难,叫我暂候一候。但是看他的意思,似乎嫌我老了,做不了什么事。他还问我荃儿的事情很好,为何还不能顾家?我也无言可答。他便借给我二十块钱。我本想不要,一想这也是老朋友的情分,而且我也实在没有钱,只得收了。咳,人穷志短!也是我没有生下好儿子,以致像我这样的年纪,还要奔衣走食,实在叫人可气可叹!”

    老太太灰白着脸,嘴唇颤动,似乎要说话,却说不出来。

    老头儿又说:“人家养儿子为的是养老送终,我们只是为儿孙作牛马,从小儿多灾多病的,好容易捧到这么大。为着他念书,把田地也典了,房子也卖出去了。他又说要去留学。我想这蛮貊之邦,子弟一定要学坏的,但是至终也依了他。如今我们的精神心血也耗尽了,家产也花完了,马牛也当够了,只指望苦尽甜来,有个欢娱的晚景,也不枉……”这时老头儿喘得说不下话去。

    老太太仍旧呆立着动也不动。

    老头儿接着又说:“谁知道他如今……外国也去过了,文明的媳妇也娶了,毛羽丰满远走高飞了!像我这样的年纪,大限已经快来到了,生前的福我自然享不着了,但是——还恐怕这把老骨头,终究要葬在野兽的腹里呢!”

    这时老太太忍不住了,忽然伏在椅背上,呜呜咽咽的哭了起来。

    老头儿看见他老伴哭了,心中也觉得不忍,叹了一口气,便不往下说。

    他们一时寂静下来。两个悲凉灰白的脸,衬在这奄奄的暮色里,造成了一派阴森的气象。

    老头儿忽然说:“前天我写了一封信给他,至今还没有回信。我如今亲自去拜望他,同他理论理论。”一面自己站了起来。

    老太太伸手要揭开那本书,拿出信来——但她看着老头儿的脸,又没有那一分勇气,慢慢的又缩回去。

    老头儿已然戴上帽子,走出去了。

    老太太连忙唤道:“不用,不用去了!这里……”那时一声门响,那白发盈头的老者,已经踽踽凉凉的去了。

    老太太扶着椅背,站了半天。重新拿出那封信来,上面大草纵横,又有许多的圈点,可怜她生花的老眼,如何看得清楚。只零零落落的念道:

    ……中国贫弱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人民的家庭观念太深……观念太深这万恶的大家庭制度,造成了彼此依赖的习惯像……我们这一班青年人,在这过渡的时代,更应当竭力的打破习惯,推翻偶像……我们为着国家社会的前途,就也不得不牺牲了你二位老人家了……新妇和我都是极其赞成小家庭的制度,而且是要实行的……你老人家昨天的信,说得实在可笑!只为你们的脑筋,没有吸收过新思想,因此错解了“权利”、“义务”的名词……简单说一句,我们为要奉行“我们的主义”,现在和你们二位宣告脱离家庭关系。

    老太太看完了,大概也还明白,一时心头凉透,两手颤动着将这封信撕了,眼睛发直望着窗外。

    这时,天色渐渐发黑,一片咿哑的声音,绕着庭树,正是那小鸦衔着食物,回来哺它的老鸦呢。

    (选自1920年6月《燕大季刊》)

    阅读题9

      一、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

    基本特征:结构特征、语言特征、新闻特点(时效性、真实性、受众性)

    1、把握新闻结构

    (1)标题

    标题的好处:新闻类文本的标题要求醒目、突出,达到吸引读者的作用,或者能很好地概括文本内容,凸显感情倾向,彰显主题。回答此类问题可从这两方面考虑。

    (2)导语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3)主体

    开头、中间、结尾段落的’作用:

    开头:点题,交代下文要写的内容,引起下文,引出所写的对象,设置悬念,增强艺术吸引力,奠定全文感情基调,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等。

    2、分析新闻语言特色

    (1)数据运用及叙述描写的准确

    分析:新闻要求准确,准确的数据能加强事实的真实可信,准确的叙述和描写能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使人物血肉鲜明,性格突出,或者营造出新闻场景,使读者如亲历其境。

    (2)语言的形象生动

    分析:通讯和特写在表现人物和刻画场景时允许使用文学手法,所以有些句子呈现出形象生动的特点。

    应对:塑造鲜活形象,再现典型场景,为主题服务。

    3、分析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的真实性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六要素要完全准确真实,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引语等必须准确真实。

      二、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

    “筛选”,指的是从纷繁的语言材料中找出信息,提取主要信息,筛掉次要信息。“整合”,是指根据试题提出的条件,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1、主要考查类型:

    (1)筛选整合事件场景;

    (2)筛选整合文中人物的事迹;

    (3)筛选整合作者的或文中人物的观点

    2、解题基本思路:

    (1)根据题目的要求把握筛选的标准;

    (2)按照筛选标准,确认信息材料的检索区间;

    (3)把主要信息进行整合,有的信息可直接组合,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4)一般的步骤是:摘取要点,理出顺序,恰当表达。(1整体阅读,把握大意2审读题干,锁定区间3筛选语句,浓缩词语4考虑分值,规范作答5认真书写,审视检查)

      三、分析新闻思想内容

    根据文本作答。

      四、鉴赏新闻的表现手法

    主要的表现手法有: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记叙:顺叙、倒叙、插叙

    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

    抒情:直抒胸臆、叙事抒情

    2、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衬托、铺垫、详略、抑扬等

    3、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对比、反复、设问、反问、借代等。

    阅读题10

    做阅读时要把文章多读几遍,把它的意思理解透了,知道中心就好做了。

    另外,审题要仔细,我就是这样的!

    (一般题目围绕中心)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通过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

    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中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

    ”在继承知识的各条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

    实际上,在校学习时,仅仅依靠上课是无法理解全部知识的。

    可以说,学生时代的学习一天也离不开阅读,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要用书,离开书,离开阅读,学习就会十分困难。

    要知道,老师上完课就走了,而书籍却始终伴随着我们。

    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要珍惜这无忧无虑、精力充沛的宝贵时光。

    要充分利用这一阶段多读点书,多继承点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为一生的事业打下雄厚的基础。

    同时在阅读活动中增长起来的阅读能力,将为一生中不断地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要不断改进阅读的基本条件

    阅读需要哪些条件呢?

    (1)要掌握常用的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

    阅读就是要通过与字、词、句、段、篇打交道,从中获取知识,如果不掌握这些知识,那么,阅读就变成看“天书”了。

    中学生如能掌握5000个字,阅读一般文章就问题不大了。

    有的学生之所以阅读能力差,就是因为没掌握足够数量的字、词(主要是实词)和词组的表达概念,而概念是思维的“细胞”。

    句是用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律联结而成的语言单位,一般用来表达判断,表达相对完整的思想。

    对句的理解不单要求掌握词义,还要求掌握语法。

    没有语言,思维就不存在了,由此可见,阅读的重重困难,往往是由不识字词,看不懂句子的意思带来的。

    因此认真学好语文,在阅读中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科学家用他们的亲身体会,明确地指出了学好语文的重要性。

    有一位数学家说:“很难想象一个文理不通、错字连篇的人,能把逻辑严谨的数学内涵表达出来。”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从小打好的语文基础,对我学习其他学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我还觉得学好语文对训练一个人的思维很有帮助,可以使思想更有条理。

    这些,对我后来学好数学都有很大好处。”人们赞誉苏步青为“数学诗人”。

    (2)要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不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就会给阅读带来很多不方便,甚至困难重重。

    有人说,到了21世纪,如果不懂生物化学,不懂生态学,可能连报纸都看不懂。

    现在报上经常出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遗传工程”、“基因”等专用名词,不少人似懂非懂,就是因为缺乏高中生物的基础知识。

    可见,要想在现代化社会里提高阅读能力,必须尽快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行。

    (3)要会用工具书

    在阅读时难免有些字不认识,也有的一时想不起来,这时,如果手头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等工具书,就可以及时地查一下,以扫除阅读中的障碍。

    当然,根据阅读的需要,准备一些相应的参考书籍,准备随时查找也是必要的。

    如果工具书齐备,查找熟练,阅读起来就会顺利得多。

    当然,通过查找工具书,又可以使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丰富起来。

      (二)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书

    面对浩瀚的.书海,如果读书没有目的和计划,将会无所适从。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每天又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供阅读的时间,尤其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并不多,如果读书再没有目的和计划,就会使宝贵的阅读时间得不到充分地有价值地利用。

    中学生的阅读应以达到这样的目的为出发点:

    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发挥自己的特长,有利于弥补自己的弱点,有利于阅读能力的提高。

    安排阅读计划时要注意:

    围绕课本阅读一些有关的课外书。

    例如,读一些与课内学习有关的科技史,人物传记,这样有助于提高课内学习的兴趣,充实课内学习的内容,使思维更加活跃。

    围绕自己的爱好或特点读一些有关的课外读物,一个爱好理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到阅览室读有关的报纸杂志,一个喜欢文科的学生,可以定期去读各种文学刊物,也可以利用假期阅读文学名著。

    至于课外书的选择,可以请教老师,请教高年级的优秀生或同班的同学,也可以请教家长。

    把他们的好经验学过来,实在是一种省时间的好办法,选好一本书,就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得到较大的收获。

    书选好了,再把读书的时间分配好,不仅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也不至于冲击课内的学习。

    长期坚持下去,学习中的弱点就可以得到弥补,个人的特长就可以得到发展,既促进了课内的学习,又丰富了课外的精神生活。

    不少学生读书缺乏目的和计划,一昧地从兴趣出发,常常看一些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达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为看这些书而开夜车,不完成作业,结果严重干扰和影响了课内的学习,这是一种不好的读书倾向。

      (三)要处理好博览和精读的关系

    博览就是广泛地看书,目的是针对书的内容作一般了解,以发现书内精华的部分和急需的知识。

    广泛阅读可以博采众长,正如鲁迅所说:“如果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博览就是观大略,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为精读创造条件。

    观大略的方法是:看目录,从目录中发现有用的内容,再翻阅有关部分,到书店选书就是用这种办法;看内容提示,看书的开头几段和结尾几段,以掌握书的大概内容;也可以用快速阅读法,就是用较快速度读一遍,了解大致的内容。

    在博览的基础上,在同类的书中选出一本最好的进行精读。

    精读之后再阅读同类的其他书籍。

    精读时,要“细嚼慢咽”,要多动脑筋,要反反复复地读,还要认真做读书笔记。

    数学家张广厚在谈起学习一本数学小册子时说:“这篇论文一共20多面,我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老用手摸这几页,白白的书边上,留下了一条明显的黑线。

    这样反复学习,对我们研究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我的爱人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和吃书一样。’”

    精读过的书,要做到:一懂,就是对书的基本内容要达到理解的程度;二记,就是要记住所理解的内容;三会,就是会运用这些理解了的知识;四熟,就是能熟练地将从书本内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或运用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学是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因此要把精读的目标指向教科书和主要参考书。

      (四)要勤于思考

    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求的一切。”就是说,阅读时要抓住书中的精髓,实现由浅入深的转化。

    英国诗人柯勒律曾把读者分为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动,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是豆渣;第四类像开掘宝石的苦工,把矿渣甩一边,只要纯净的宝石。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华罗庚说:“高中程度的同志可以回想一下过去学过的小学算术、初中代数在脑子里还有那么多吗?没有那么多了。

    因为我们理解了,会运用了,这就是说书变薄了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阅读时要实现由多而杂到少而精的转化。

    综上所述,阅读时,要竭尽全力,力求做到“留下宝石”,“引向深处”和“把书读薄”,为此,就要勤于思考。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力求理解

    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理,阅读时,应当每看一段就想一想,把道理弄懂;在全文读完之后,再串起来看一看,想一想,找到各段之间的联系,以便从整体上理解一篇文章,一节课文或一章内容。

    (2)理清思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

    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多么重要。

    在阅读自然科学著作时,对书上提出的原理、规律、定律、公式,不仅要理解结论,尤其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看看这些结论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李政道博士说:“当读完一段之后,就应当把书合上,自己把思路走一下,如果走不出来,再去看书,想想自己为什么走不出来,别人为什么走通了。”阅读时,只记现成结论,而不考虑这些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那么思维能力就很难在阅读中提高。

    (3)要能提出问题

    阅读中发现的问题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认为书中的一些见解不正确、不完整,提出异义或补充;一类是因为自己具备的知识还不够,因而有不懂的问题。

    中学生随着知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阅读时发现第一类问题会逐渐增多,而第二类问题会慢慢减少。

    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有关书籍,并且深入思考,收获会更大,还有可能发现新的知识,获得新的见解。

    (4)要独立回忆,学会准确表达

    阅读后,要通过回忆再检查一下阅读的效果。

    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

    钱伟长说过:“读一本书,只要清楚它的梗概,了解它的主要精神和主要问题,先把最重要的东西学到手,然后回顾一下,看自己解决一些什么问题,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最好用小本子记录下来,以便以后解决。”

      (五)要记好阅读笔记

    威廉·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说:“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为了写《资本论》,仅在1850年8月至1853年6月,马克思就摘录了70个不同作者的著作,写了24本有关政治经济学的笔记。

    在写《资本论》的过程中,他摘录的书有1500多本,写的笔记至少有100多本。

    马克思在笔记的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每本笔记都编有页码,为了日后查阅方便,很多笔记都做了目录和内容提要。

    黑格尔读书学习,也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把读过的书,按语言学、美学、几何学、心理学等分类,把它们放到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

    这样,当需要什么材料时,随时可以拿到。

    这种习惯,他坚持了一生。

    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光摘抄的卡片就有5000张。

    (1)加深理解,巩固记忆

    做笔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加深理解、加强记忆的过程。

    有人说:“眼看千遍,不如手抄一遍。”就是做最简单的摘录,也需要动动脑筋,以摘录最精彩的地方,至于写体会,那就更要动脑筋了。

    因此,有了“要做笔记”的愿望,必然会促使你专心阅读。

    再加上与书籍相比,笔记自然要简明、深刻和概括得多,不仅利于理解,也利于记忆。

    (2)利于积累资料,使知识“外贮”

    经过长期阅读之后,就可以通过笔记积累起符合自己需要的大量资料,弥补头脑记忆的不足。

    因为用头脑记忆,往往不够准确和持久,难免忘记、记错或记混。

    如把资料分门别类保管好,则可以长期为学习及以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只要不丢,就没有“忘记”的问题,只要使用之前看一看,这些“外贮”的资料又可转为“内贮”的记忆,使知识的运用得心应手。

    保尔·拉法格在回忆马克思时说:“他有这么一种习惯,隔一些时候就要重读一次他的笔记和书中做上记号的地方,来巩固他非常强而且精确的记忆。”

    不少中学生在阅读时,轻信自己的记忆力,懒得动笔,以致到需要运用阅读的收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忘记得一干二净,感到很后悔。

    还有的中学生笔记记了不少,但不知道定期分类、整理,不知道妥善保存,因此当需要运用时,又因太乱而难以查找,使笔记成了“死材料”。

    一般精读的书,可用笔记本做笔记,而博览的书,可用活页纸做笔记,然后定期分类、整理。

    如果在中学时代,就学会做读书笔记,学会积累和整理资料,那么,天长日久,不仅可以促进课内的学习,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一套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能力,这必将给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自学带来极大的好处。

    阅读题11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纵观近年来的各地中考题型,出题角度更侧重于对能力的考查。以前考查中强化的文体知识被淡化了,然而不同体裁的文章其特点也各有不同,阅读起来自然也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因此相关的文体知识,对提高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说明文是怎样一种文体。它又有哪些特点呢?如何掌握说明文的阅读技巧,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更好地迎接中考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分类整理,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反馈。

Like (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Please Login to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