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1
活动目标
1、复习巩固各种图形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ppt课件-各种图形
2、趣味练习-摆图形卡片游戏
3、奇妙箱,各种图形卡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游戏:“奇妙箱”里找图形娃娃
1、出示奇妙箱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奇妙的箱子,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藏了什么秘密啊?
2、老师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是什么?
拿出长方形
问:这是什么啊?为什么说她是长方形的啊?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
(引导幼儿讨论)
3、再念儿歌:奇妙口袋东西多,请某某小朋友来摸一摸。
当幼儿摸出图形后,要求说出图形名称和特征,并讲出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物品?
游戏反复进行。
4、老师总结:奇妙箱里有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
(1)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
(2)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而且四个角一样大,四条边一样长;
(3)长方形也有四个角、四条边而且四个角一样大,对面的二条边一样长;
(4)梯形也有四条边,上下对面的二条边是平行边,旁边是两条斜边;
(5)圆形和椭圆形都是圆圆的没有角的,边摸上去是光滑的,只是椭圆形是扁的。
二、拼画
1、教师:小朋友的本领真大,所以图形娃娃们想和我们做个游戏。
盘子里放着许多图形宝宝,等一下请你们挑选自己喜欢的图形,在这些图形上添画几笔变成其他有趣的物品。
也可以用几个图形拼成其他各种物品。让我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变的东西和别人不一样。
2、启发幼儿大胆想象,在几何图形上添画成另一物品。
3、游戏—摆图形卡片游戏
三、数数、分类活动
(根据自己拼画的图形娃娃的数量、种类进行数数、分类活动。)
1、请个别幼儿上来说说:你用什么图形宝宝来变的?变成了什么?
2、用园形的变了几样东西?谁变的最多 (把最多的展示)
3、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和椭圆形依次。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2
活动目标:
1、通过幼儿自主的探索活动认识高矮、高矮的相对性以及高矮排序。
2、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形、时空和空间等现象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1、高矮不一的:木棒、积木、瓶子、杯子、盒子、笔等等。
2、长颈鹿、小猴子的图片(小猴子站在椅子上,用布遮住只露出小猴子比长颈鹿高些)
3、红、黄、蓝三块积木。
4、气球2个、音乐《找朋友》、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游戏《排气球》引入高矮话题
请一高一矮2名幼儿拍气球,提问“他们都拍到气球了吗?为什么?”
2、游戏《找朋友》
音乐《找朋友》幼儿两两找朋友进行比高矮,引导幼儿学会比较高、矮、一样高。
3、探究活动
①师:小朋友在比高矮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你跟__小朋友比高了跟__小朋友比又矮了?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具,小朋友去排一排、比一比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讨论一下为什么?
②幼儿自主探究
教师重点就高矮的相对性、高矮的排序引导幼儿发现问题并启发幼儿解决问题。
4、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①利用红、黄、蓝三块大积木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②教师和幼儿共同进行高矮的排序。
5、活动的延伸
通过长颈鹿和小猴子比高矮引导幼儿理解比高矮必须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
6、户外活动
幼儿到户外寻找物体比较高矮。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认识并欣赏黄山松的奇特,让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欣赏黄山松的奇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四、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课文并借助多媒体,认识黄山奇松的美。
五、教学对象分析及其学习需要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由于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登过黄山,所以他们无从领略黄山的秀美,当然就更不知道黄山在哪里。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已初知黄山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至于松怎样奇,课前学生头脑中只是有个简单的概况。因此,第二课时老师根据学生的需要进一步给予指导与帮助,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看课件演示,真切地感受黄山松的“奇”。
六、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我先借助电脑播放vcd,巧妙地把课文配套光盘中的有关内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欣赏黄山的自然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黄山的喜爱;再通过朗读课文,反复细看黄山松的图片、资料,体会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们奇特的姿态,使黄山奇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促使学生喜欢这些奇特的黄山松;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看黄山其他三绝,限于光盘中内存这方面资料不够多,课前我发动学生找来很多关于黄山其他三绝的彩色风景画,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些美景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普遍反映:我们真是大饱眼福,如临其境。这样的教学安排,着实让学生感受到黄山真不愧为“天下第一奇山”的美誉,进而激发学生爱黄山、爱大自然、爱祖国的真情实感。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课件演示,唤起学生对美的向往
1、放vcd 图片,让学生看黄山风光;
2、看完后,请学生谈谈有什么感受。
(媒体运用策略:这时让学生看黄山风光,能充分调动学生视觉感官,让他们直观感受黄山的美:黄山有四绝,黄山有三大名松。学生看完后总有很多感想要说。这时让学生谈看完感受显得恰到好处,学生也能言之有物。这样,学生又将看到的美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首次互动。)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指名说)
3、联系上下文“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同桌说后指名说)
板书:山顶上、陡崖边
4、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指名2—3人读)。
过渡:黄山到处都有松树潇洒、挺秀的身影,黄山最妙的观松处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在楼前,我们可以欣赏到三大奇松!你们想欣赏吗?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看图片(光盘中),练说
(1)出示迎客松图片
你看它长得怎么样?为什么叫迎客松?(引导学生从松的枝干姿态说起)(指名说说)
(2)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
学生在小组内选择一种说说,再推荐一名同学说。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找出你喜欢的松。
3、练读描写松的有关语句,学生自己寻找伙伴练读并互提建议
(评价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我这样的教案设计正是遵循新课标的思想。)
4、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说
5、创设情境,让学生练说
让学生当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黄山奇松,
可用上体态语。学生先自己练说后,再选人在小组内练说,最后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介绍。
谋体运用策略:学生通过反复看课件观察、欣赏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对黄山松那奇特的姿态有了非常直观的印象,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游客向小导游质疑,小导游即兴解答
7、学生练背,试背课文第二自然段
(评价:这里安排学生当小导游,大大激发了学生读课文、练说的兴趣,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的实践机会,给学生一个感受体验的舞台。向导游质疑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看vcd松的画面,注意它们的姿态;
2、老师总结并引读第三自然段;
3、学生自由读,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总结板书
黄山奇松
山顶上 千姿百态
陡崖边
六、拓展
过渡:奇松是黄山的四松之一,黄山还有“怪石”、“云海”、“温泉”等闻名于世的景点。请欣赏黄山的“怪石”、“云海”(播放vcd)。
老师边看边解说:
1、怪石
(1)猴面石,这儿像猴子的脸部;
(2)观音石,亭亭玉立,仿佛刚从云中降落下来,要普渡重生了;
(3)书童背箱,背着一大箱子的书,可能是陪着主人去赶考了;
……
2、云海
(1)注意它的色彩变化;
(2)像海,但它比海宁静;
(3)像雾,它比雾纯洁;
(4)像雪,它比雪轻盈。
3、学生选择怪石或云海作描述(课内小练笔)
4、指名读并评议
(评价:学生欣赏了黄山的四绝,都发出由衷的赞叹,黄山真美啊,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师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教学之中。)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4
3.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具体实例理解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
2、理解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连接对称点的线段经过对称点并被对称中心平分。
3、能较熟练地画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生活的例证,加深对中心对称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材通过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以及已有的轴对称和旋转对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揭示了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另一种对称美。
2、中心对称与人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识别中心对称图形和探索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基本性质。它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非常有意义。
2、难点:
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发展图形的分析能力。学生对本节渗透的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比较生疏,不易接受,教学时采用结合图形实例来突破这一难点。
三、设计思路
通过具体的中心对称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心对称,知道中心对称的性质,最后通过画图操作,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同时掌握利用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作图的技能。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评
一、情境引入
利用课本提供的两个实物图,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他们的形状、大小是否相同?如果将其中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能与另一个重合吗?
二、新课讲授
⒈ 引出概念:
如果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度后能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说一说:观察你生活的周围各处,指出几个中心对称的现象,并加以数学描述。
⒉ 探索活动
活动一 用一张透明纸覆盖在图3-5上,描出四边形ABCD。用大头针钉在点O处,将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度
问题一:四边形ABCD与四边形A’B’C’D’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吗?
问题二:在图3-5中,分别连接关于点O的对称点A和A’、B和B’、C和C’、D和D’。你发现了什么?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活动二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进行类比
轴对称中心对称
有一条对称轴——直线有一个对称中心——点
图形沿对称轴对折(翻转180度)后重合图形绕对称中心旋转180度后重合
对称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练一练 课本78页练习1
活动三 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
操作1 作点关于点的对称点
操作2 作线段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操作3 作三角形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图形
活动四 课本78页练习2
试试看 把课本78页练习2稍改一下:其他条件不变,把点D放到ΔABC内部。
三、课堂小结
⒈ 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通过具体实例认识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
⒉ 经历利用中心对称基本性质作图的过程,掌握作图的技能。
四、作业布置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图形:线段、正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腰梯形。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2、在纸上写下这5个大写的英文字母,观察它们:A C F H N
⑴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⑵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 ;
⑶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的有 。
3、游戏:大家将如图所示的四张纸牌旋转180°后,看哪一张跟原来不一样?
学生思考并讨论
学生思考口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学生总结通过现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通过对生活中的中心对称现象的描述,加深了对中心对称的理解,锻练了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
让学生在操作与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一般地)旋转的一切性质,且具有特殊的性质——对称点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中心对称与轴对称都是指两个图形按某种规则运动能互相重合的特殊位置关系,教学中,将他们进行类比,进一步加深对中心对称的理解.
学习概念后,把概念直接运用到题目中,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也是数学学习的一大特点。本题是中心对称性质的直接运用。
这两个操作活动,是在第1个操作活动基础上的逐步加深。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学生看过与简单做过的基础上,加深对作图技能的掌握
拓展与提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得到更高的发展。
小结新知,加深记忆。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
加强练习,巩固新知
课后反思: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5
一、主题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要求:充分体现学科教学特点,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有效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说服力。
二、具体要求
课堂教学特色教案(教学设计),必须是本人认真设计的真实成果。在设计中要求做到《标准》、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符合学生及小学学科教学实际,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突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特色。
1.特色教学设计应以课堂活动事实为基础,贴近学生,具有可行性。
2.特色教学设计应对课堂活动作出具体叙述,能够体现出教学思想、教学观点、教学原则和有特色的教育技能。
3.所有报送的课堂教学特色教学设计,稿件文责自负,严禁抄袭,一经举报或被发现抄袭者,将取消其参评资格并进行通报。
4.教学设计封面页请提供以下信息:课题、年级、作者姓名、工作单位、
5.内容格式不作统一规定,但一般应包括(1)教材分析(2)教学目标(3)教学准备(4)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等。
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6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名称百分数的认识
知识点来源□学科:数学
□年级:六年级上册
□教材版本:北师大版
□所属章节:第四单元
录制工具和方法PPT Camtasia Studio动画+教师解说
设计思路本节微课是“百分数的认识”,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派谁去罚点球”的问题中,体会到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引入课题“百分数”后,介绍了它的读、写法,并重点讲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设计
内容
教学目的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意义;
2.会区分百分数与分数的不同。
3.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百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我们壆岗小学是以足球为特色的,在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获得了一次宝贵的罚点球机会,应该派哪名球员去罚点球?通过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球员的罚球总数与进球数,借机引出百分数。
罚球总数/个进球数/个
淘气20xx
奇思107
不马虎2521
二、深度学习,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及读写法
教师解说,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并通过结合生活中常见物品上的百分数进行解释说明。
1, 18÷20= =
7÷10= =
21÷25= =
重点议一议 , , 的含义。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2,揭示百分数的意义及教学读写法。
像 , , 分母是100,并且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作百分数,但是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在原来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来表示。教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18÷20= = =90%,读作:百分之九十
7 ÷10= =
21÷25= =
小结:
像55%,48%…这样的数叫作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3,根据百分数的数学意义,再结合生活实际情境,谈谈自己对百分数的理解。
三、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教师解说,通过解说与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只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比,
百分数的后面是不可以带单位名称的。
分数:1.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能表示一个具体的数量,分数后面可
以带单位名称,也可以不带单位名称。
四、小结
1.百分数的意义
2.百分数的读法与写法
3.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以上是关于“教学活动设计方案模板”分享,想了解更多“实用范文”就上腾游文库(www.tengoyou.com/wenku/)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分类整理,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