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3.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
理解商中间有0和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熟练正确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口算:
28÷2240÷836÷384÷7=32-048+0
0×1242×00+2529+09×014×0
1、不计算,说出下面各题的商。
292÷2358÷62147÷7605÷5488÷4
二、新授
1、出示28页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四幅画的内容。
2.嵌入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业没分到,怎样用算是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0÷20÷40÷50÷1023843930÷0
1、问:怎样列式?怎样计算?结果是多少?
2、同学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说说,教师板书。
3、指板演题,问为什么十位上要写0?
4、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讨论后,教师把省去的.这步去掉。
小结:这题是怎样计算的?
5.试一试。
505÷56018÷66015÷3
指第3题问:为什么6015÷3上的中间会有两个0?强调简便写法。
6.出示计算420÷3
学生说,教师板书。问:商末尾这个0能省略吗?为什么?强调简便写法。
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数学网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商中间有0和末尾有0的除法,希望能帮助广大小学生朋友们提高数学成绩和数学思维能力,同时祝大家学业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三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初步学习简单的归纳、类比和有条理地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4、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出示:28×4=16×7=29×4=43×2=12×4=
这节课我们就在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研究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1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中说的“每天往返两次”是什么意思吗?怎样要这样列式呢?
同学们会算这道题吗?那你们会算什么?
能说一说这节课学习的内容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请同学们用你们掌握的方法完成243×2,132×3。
2、教学例2
要求买3个微波炉要用多少钱?该怎样列式?
能说一说这个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你觉得在计算连续进位的乘法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五第2题。
四、课堂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p4~P5例5~例6、P5“试一试”、“练一练”P6~P7练习一第6~8题
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0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
二、教学例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P4例5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X=202x=20×2
3x3x÷3=60÷3
4.接下来,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0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乘或除以0行吗?
7.等式性质二: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P5“试一试”
⑴指名读题
⑵你是根据什么来填写的?
三、教学例
1.出示P5例6教学挂图。
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6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计算出X=24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6填写完整。
6.小结:在刚才计算例6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40,等式仍成立?
7.P5练一练
解方程:X÷0.2=0.8
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练习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四、巩固练习
1.要使下面每个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方程两边应同时乘或除以几?
0.6x=7.2方程两边应同时
x÷1.5=0.6方程两边应同时
2.化简下列各式
8X÷850+X-40
X÷9×9X-1.4+1
3.P6第7题
教师引导学生列方程
4.p7第8题解方程带“★”写出检验过程
X+0.7=14★0.9x=2.45★76+x=91
x÷9=90★x-54=18★2.1x=0.84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到哪些知识?在解方程时,关键是什么?要注意什么?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X=202x=20×240X=960
3x3x÷3=60÷3解:40X÷40=960÷40
X=24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检验:把x=40代入原方程,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左边=40×24=960,右边=960
X=40是原方程的解。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过程与方法:能够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动手实践,认真观察、思考归纳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学习难点
利用发现的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填空:含有_______的_______叫做方程。
判断:下列这些是方程吗:
1.x=10()
2.32+x()
3.16+4=20()
二、自学指导。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通过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先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课本左边主题图)
提示:
(1)现在的天平处于什么状态?_______,说明两盘的质量_______。
(2)从左往右观察每组两幅图片,天平的左右两盘有什么变化?天平有什么变化吗?现在你能把天平的规律描述出来吗?换成等式呢?
2.现在再来观察一组,和上面的一组有什么不同吗?(课本右边主题图。)
对比上面一组天平图片的规律,你能说出这一组图片中有什么规律吗?用一句话来描述等式的规律。
请用我们自己的语言对这个规律进行举例说明。
三、实践应用。
利用刚刚学习的方法,求出方程中的x。
x+2=10
思考:在这个方程里,未知数x属于这个加法算式的哪部分?根据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能想到这个方程的不同解法吗?试一试吧。
练习巩固:
解方程:y-7=1223+x=45
四、课堂小结。
总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呢?
1.会解一些方程了。
2.注意算数准确。
五、目标检测。
1.通过研究我们明白了:等式两边都_______(或_______)同一个数,等式_______。
2.解方程:x-12.3=3.8。
3.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编一道题,列出方程并解出来。
六、作业布置。
课本P69页第2题、第5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和含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学会正确计算。
2、通过学习,养成认真审题,规范书写,仔细计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含括号的四则运算。
三、教学设备:
幻灯片、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
复习准备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一张成人票需要24元,儿童票半价。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242412481260(元)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481260(元)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新课教学
1、(小黑板出示)先读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算出来。120—144÷18+35(58+37)÷(64—45)
(1)学生口述运算顺序,教师用框线图表示顺序。
(2)集体校对,说明注意点。
2、教学例1。
(1)把准备题①中的144改写成36×4的形式,引出例1,120—36×4÷18+35
(2)问这道题中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乘除法在一起,你认为应当怎样计算?
(3)全班同学统练,一生板演,集体校对,讲评。
3、教学例2。
(1)把准备题②中的`45改写成9×5的形式,引出例2,(58+37)÷(64一9×5)
(2)比较例2与准备题的异同,确定运算顺序。
(3)独立完成并自我评价,指名让一名学生向全班作汇报。
4、练习“试一试”。
(1)板书:1515—15×(94+54÷9)
(2)同桌同学互相交流,并独立进行计算。
(3)用投影校对典型错例,归纳并作出鼓励性评价。
5、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让全体学生做填空题。
(1)280—43×6+540÷36可以同时计算的是x和x。
(2)120+(28×5—120)÷10第一步应该算x。
(3)100—(80+480÷24)×8第二步应该算x。
(4)317+104÷13×52一270最后一步应该算x。
2、课本“练习”第1题,先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每位学生首先认真对4个小题进行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各题。
(3)全班集体校对,指出错误原因并订正。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再看例1、例2使我们明白,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我们应先看清楚,再想明白,然后做正确。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能独立设计出自己想要图案。
导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案:
课前动手收集一些图案。
二、学生自主合作制作:
1.说一说
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图案拿出来,同桌互相说说自己觉得它美丽的地方在哪里?然后说说这些图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2.找一找
学生取出自己的水彩笔,把自己所拿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圈出来。
3.画一画
老师可以取出一幅图片,将其中一幅,对折撕掉,指名生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三、检测达标
1.剪一剪
学生取出自己的剪刀,剪出自己最喜欢的图形,通过平移或旋转绘制出一幅图案。
四、评比结束本课:
学生把自己设计图案拿出来,先小组比,选出优秀的图案,然后教师在评比出优秀的图案三份。
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8
摘要:在应试教育背景影响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师只是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教学的效率也就无法得到提升。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则需要教师能够积极的转变教学的观念,创新教学的方式优化课堂的结构以及教学的内容,让学生的身心潜能得到开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一、引言
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为了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需要在方法上进行优化和组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去选择教学的方法,并且要进行灵活的运用,保证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与时俱进的教学观念
教师的教学观念是直接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主要就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观念下的课堂教学学生无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自身只是作为一个储存知识的容器,知识的来源主要就是靠教师的讲解。传统教学观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对数学的思维分析能力都得不到培养和提高,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的观念、与时俱进,合理的安排教学的内容,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围绕学生展开教学。现代教学观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基本要求,转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发展方向,还影响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所用的方法和思路,是决定教学效率能否得到提高的主要因素。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细分教学大纲,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以及锻炼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要求进行细分,将教学大纲从框架变为具体。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功能,比如,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以及学生的学习思路。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可以使教学的步骤有序的进行,控制课堂的节奏。制定有利于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协调课堂教学的结构,减轻学生的课堂训练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以及达到教学目的的表现方式,主要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的方法,这其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的。教师的教法制约着学生的学法,这种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必须要科学、合理。教学方法需要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教学的要求来进行选择,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还需要满足启发性、自主性等原则要求。要求趣味性是因为需要激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要求启发性是因为教师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需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活动向教学的目标靠拢;要求自主性是因为应用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课堂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的智能发展,还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出时代教育的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
五、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方法来具体落实和实现的。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通常就是教师先在黑板上列出板书,讲解相关概念,然后再让学生通过题目进行概念定理和公式的运用练习,这种反复单调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长久保持良好的数学学习热情,并且也严重制约了小学数学总体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在小学数学实际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展开数学教学,继而有效提升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全面普及和运用,推动了各学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应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种功能和优势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展开教学。多媒体教学继承了以往教学形式的所有特点,并且实现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化和创新。利用计算机来制作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的视频播放、图片和文字展示等多种功能将数学知识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对学生产生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的理解和吸收数学知识,切实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效果。
六、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在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应将以往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及时转变成为以学生为核心积极主动学习的全新数学课堂。在美国很多学校中,教师仅在课堂中讲解十分钟,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沟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教师则在其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帮助。鉴于此,我们国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也在实践教学中大胆尝试,采用该种形式对课堂时间进行大胆分配,依据实际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只讲解十到二十分钟,其余时间都交给学生“自由支配”,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课堂时间结构进行规划和分配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规划和分配课堂时间。优化高效的数学课堂并不是一味地追求大量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快节奏和高标准。而应具备下述特征:“环环相扣、逐层递进、由浅入深、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并且,教师在处理和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应保证和学生以往知识结构相匹配;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证学生能够将所学新知在课堂上理解和内化;保证课堂训练的“精”和“简”;保证课堂信息反馈速度和科学评价;保证课堂时间的合理规划和利用。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9
教学内容:
练习二p38
教学要求:
巩固6、7、8、9的加减法
教学准备:算式卡、小圆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学生独立完成,请一学生到黑板上练习。
二、画一画,填一填
先让学生画一画,再根据画好的进行填空,注意画图要与填算式相对应。
三、看图做题
1、第3题:生独立看图,完成题目,集体交流,答案不唯一。
2、第4题:先指导看清图意,体会大括号、问号的含义;再由生独立完成题目。
3、第4题的’拓展训练。如果船上的总数是人呢?
如果捉迷藏的小朋友是4人呢
四、连一连
指导学生算出每个算式的得数,再把得数相同的用线连起来。指名两名学生板演。
五、小动物回家
先在黑板上贴出6、7、8、9四座小房子的图。再组织学生做贴卡片的游戏,帮助它们找回自己的家。找对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奖励。
六、数学游戏
先讲评游戏的玩法,再请学生同桌组成一个组玩一玩、填一填。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0
1.前言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平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势必离不开课堂这一教育阵地,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有利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2.1面临问题
2.1.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偏形式化
伴随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当进行适当的创新。把合作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然而,目前仍有一部分教师还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依然在课堂教学上采取单一的说教模式,如此一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就会很少。这样偏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大大削弱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相对数学教学自身来讲也是非常不好的。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采用学习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时,为了能够方便、快捷,所以并没有依据学生的具体实际对学生进行具体化的明确分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过程中,随机的将学生分配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这种分组的形式是教师对学生缺乏责任心的表现。这样单一的分组方式没有掌握住不同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如此将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同时也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原因分析
对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可知:课堂教学是新课程施行的重要手段,所以,课程改革必须要包含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与教育教学策略的变革。在教育教学进行的过程中,与学生之间产生联系的就是教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将课程改革的全新理念和内涵贯穿始终,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性环节。从这一方面而言,教师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掌握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笔者依据自身多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内容,仅供参考。
3.1教学内容优化设计
依据教学主要目标与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数学课程,根据新时期课程改革的要求,并与数学教育的特点相结合,可以确立“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情绪和态度”“数学思考”等四维的教育目标。这也显示出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提高,还要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基本数学思维方式与应用技能,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其对数学的了解更加深入,提升数学学习兴趣。然而四维教学目标只是教学设计与课程设计的总体目标,并不是具体到每一节课的实际目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详细地分解,产生具备一定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3.2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下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建立良好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一节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教学内容没有联系学生具体情况,那么即使教师将教学内容准备再好,也只是死的知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占有的主体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教师也起着主导作用,只有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一切放在首位,成为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如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才会愿意去听课。若是当一个教师一走上讲台时,给学生带来恐惧感,那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从课堂学习转移到观察教师的一举一动上,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到位就挨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也曾讲到,一个缺少安全感的人,是根本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学习需要的。因此,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
3.3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兴趣是鼓励人们主动进行某一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加强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动力来源。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创设有趣的相关教学情境,如此才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参与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创设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有以下两个方法。
3.3.1以故事为主体来创设情境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课堂教学质量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将趣味性强的课外教学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此才能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如教师在开展分数的教学时,可以试着将学生所熟悉的的东西作为背景,像《喜羊羊与灰太狼》,“某一天,羊村举行会议进行食物分配,有一个苹果,喜羊羊与懒洋洋都想得到那个苹果,怎样分配才能够使他们获得同样多的苹果呢?”学生回答“可以一人一半”,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用分数来表示一半,学生沉默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学生的兴趣已经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来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工作,进而来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3.3.2创设竞争情境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与小学生的个性特征来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竞争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好胜心,逐步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游戏、竞赛来营造竞争氛围,如算数比赛、知识竞猜等游戏,把新知识贯穿到竞赛游戏中,运用竞赛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结语
小学数学是小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若是想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就必须在课堂上采取有效措施。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向着更细、更精、更深的方向发展,在保证学生学习素养得到提升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通过优化设计教学内容、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和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等方式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进而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1
1、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思考和探究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册已经认识了立体图形,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丰富感性经验,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展开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常见的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教学设计思路。大量的动手操作机会,为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力提供了空间。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对于在幼儿时期已积累大量丰富感性经验的大城市里的孩子们来说,认识这四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优越的家庭条件,完善的学校配套设施,给学生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前提条件,但学生对这四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我认为: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玩中认图形
(教师在桌子上摆几个学生常见的物品,有印泥盒、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三棱柱。)
师:你们喜欢玩“魔术”吗?
(教师给大家表演:先放一张白纸在讲桌上,挡住学生的视线,隔一会儿再让学生看白纸,“咦,白纸上怎么有一个圆?”学生很奇怪。)
师: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变出圆的吗?
(由于所用的物品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他们很快明白了“魔术”的奥妙,纷纷举起小手:“我知道,我知道!”)
师:老师是拿圆柱体往印泥上一按,再在白纸上印一下,白纸上就有圆啦!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变一个给大家看一看?
(教室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学生纷纷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印出不同的图形。)
生1:老师,我用长方体印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印了一个正方形,是用正方体印的`。
生3:我用三棱柱印了两个三角形。
(就这样,在玩中,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并在动手玩中,具体感受到了“面在体上”这一数学思想。)
(二)活动二:分中找图形
师:我们的淘气遇到了一点麻烦,你们能帮帮他吗?
(听说要去帮助别人,学生马上聚精会神地听我说。于是,我出示了各种形状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让他们进行分类。)
师:请你们看一看,比一比,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分类的?
生1:长长的是长方形,放在一起;方方的是正方形,放在一起。
生2:有三个角的都是三角形,所以要放在一起。
生3:三角形有三条边,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
(学生的回答十分精彩,把这几种图形的特征分析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动中摆图形
师:你们能用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吗?
(很快地,一双双小手摆出了各种图形。)
师:有一个图形你们谁也没摆,是什么?
生:圆。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圆的边是弯曲的,小棒是直的,我们没办法摆出来。
生2:老师,我摆正方形用的小棒一样长。
生3:老师,我摆长方形时,有两边用的小棒一样长,另外两边用的小棒也一样长。
生4:老师,我用一样长的三根小棒可以摆一个三角形。
生4:老师,我摆三角形时用的小棒不一样长。
(学生在操作中发现各种图形的本质特征,很了不起。)
(四)活动四:忆中说图形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生活中你还见过这样的图形吗?
生1:教室的门是长方形。
生2:应该说教室门的表面是长方形的。
生3:我们到酒店吃饭时,很多桌子的面是圆的。
生4:魔方的每个面都是正方形。
(大家众说纷纭,气氛非常活跃。直到下课铃声响起,也不愿离开。)
〖教学反思〗
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第一个活动:认图形,对平面图形有一个基本了解;第二个活动:找图形,比较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第三个活动:摆图形,挖掘平面图形之间的本质区别;第四个活动:说图形,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玩中学、动中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2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3
一、单元教学内容
图形的运动(二)P82——P89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2、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探索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轴对称或平移变换成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4、经历运用轴对称或平移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轴对称和平移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并运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5、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并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能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知道图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知道图形平移的特征和性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四、单元教学安排
图形的运动(二)2课时
第1课时轴对称
一、教学内容:轴对称P82——P83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换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方格纸、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的轴对称图形。
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形漂亮吗?它们有什么特征?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2、你们知道它们的对称轴在哪里吗?你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
学生动手在教材上分别画出这些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画出对称轴后,课件演示画出对称轴的过程,明确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3、对于轴对称图形,大家在之前就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我们再来深入研究这些图形有什么特征和性质。
板书课题:轴对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82页例1主题图。
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它的对称轴在哪?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与哪个点重合?
组织学生比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反馈时,教师重点说明:如果沿着对称轴对折,A点会和A’重合。我们把像这样对折后能重合的一组点叫对应点。
师:你还能在图形中找出其他的对应点吗?
学生完成后反馈。
(2)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探究以下问题:
①数一数,看看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有什么特点。
②画一画,连接每组对应点,看看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后,全班反馈。
反馈小结:轴对称图形中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特征。(板书)
2、教学例2。
课件出示教材第83页例2主题图。
(1)猜一猜。
课件出示轴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看图猜一猜这是什么图形。
师:你能猜出这是什么图形吗?为什么这样想?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图形可能是五角星。再引导学生根据对称轴想象出图形的另一半。
(2)画一画。
你能画出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吗?
引导学生思考:
①应该怎样画?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②每条线段应该画多长?
师生交流后明确:可以先找到一些关键点,然后根据对称轴画出它们的对应点,最后连接各对应点。
(3)说一说。
组织交流: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①根据对称轴来确定一些关键点的位置。
②数出关键点到对称轴的距离。
③在对称轴的另一侧找到关键点的对应点。
④根据这个图图形的形状,连接各对应点。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3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又好又快地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的。
2、巩固提高。
拿出方格纸,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①动手设计。
②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并说一说你是如何设计的。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互动后总结:今天,我们更深入地学习了轴对称,知道了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还学会了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五)板书设计
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直线叫做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每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每组对应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六、教学后记
第2课时平移
一、教学内容:平移P86——P87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性的系列活动,能按要求画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的特征。
2、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能利用图形的平移运动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3、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平移的特征。
难点:利用图形的平移解决数学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活动:
课件演示:一个图形在方格图中从左往右平移。
师:图形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
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它向右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同答)
2、说明:
为了能看清平移的情况,用实线表示平移前的图形,虚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用箭头表示平移的方向。
3、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图形变换的另一种形式:平移。
板书课题:平移。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3。
(1)探究平移的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平移的小游戏,看哪个小组的同学最聪明,能迅速找到变化和没变的地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4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梦想,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希望,有了高效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高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应是在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更高层次追求,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一、追求高效课堂要了解学生,做到因人而教。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
1、了解学生个性。大多学生的个性是在学习中他们最爱得到老师的夸奖,因此,经常开展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竞争意识。
2、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3、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有针对性的进行团体学习辅导和个别学习辅导,搞好提优补差工作。
二、良好的自学能力是高效课堂的坚强后盾。
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预习时建议教师要有预习的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这样学生在预习可以有的放矢,还可以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可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还可以想一想自己看问题的角度与老师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书本例题的剖析和推敲,因为课堂内老师讲的例题尽管数量不多,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等。
数学教学的关键不在改变数学知识本身,而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与自觉钻研数学的习惯,学生将终生受益。教师要不断地将学习数学方法化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让学生明白“授人以渔”的道理。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是就个体学习的内在的质而言的,关键是看自我在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中的角色地位与表现。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他主学习”或“机械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问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而随着岁月的延续,往往有许多的儿童的这一方面的天性都被我们教育者扼杀了,那就是把许多有问题的小嘴教成了没有问题的哑巴才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发问时,学生往往不能说到关键之处。这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消除学生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发问的`热情。
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关键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言论,尝试解答。久而久之,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智力水平也不断提高。
四、构建媒体型学习模式,追求高效课堂。
使用多媒体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对教师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比原先更多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利用信息资源,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实践;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等。对学生来讲,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要学到比原先更多的东西。利用网络资源,学生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教学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多种感官并用,加快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随着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一些难点问题的突破上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质,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学生的空间想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如:我在教学“射线和角的认识”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动态演示直线、线段、射线的形成以及它们间的关系,较为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掌握三种线各自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学生的动手操作,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创造力。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较多,而利用计算机模拟剪拼,把圆等分成8份、16份……多次投映,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得到妥善解决,得到了圆面积公式,并有机的向学生渗透极限的思想。这样,既有效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益,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并乐意学数学。我们正是想通过这种努力,呼唤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然而,一味地强调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效益。并不是所有的教学都要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完成;并不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教学就一定是好的教学。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搬上了屏幕,用投影机来代替黑板,那就是一种不讲效益的整合。在使用媒体课件教学时,要根据课堂的需要合理使用课件,课件始终应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围绕着课件。避免一堂课只是教师不断表演自己高超的制作技巧,把课件从头到尾演示给学生看,学生除了钦佩,就是审美疲劳,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感觉是在电影院一样。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要“身体力行”,要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益为准则。整合的重点应该放在那些传统教学不便解决或无力解决的教学问题上,放在那些切实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加以解决的教学问题上。
五、形成良好的习惯,为高效的课堂保驾护航。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小学阶段正处于培养习惯的关键时期,应在结合上进心培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好习惯一旦形成,学生的上进心也就“定向”了。学生的上进心是教师组织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要致力培养,在培养过程中难免会有反复,但我们要善于抓反复,反复抓。如此,学生怎能不上进?
其次形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责任心的培养必须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全身心的投入,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踊跃回答问题,认真审题,按时完成作业,计算后,要认真检查“一步一回头”,认真书写等,逐渐学生养成了自觉、主动、认真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高效课堂的基础保障。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课堂教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才不会是一句空话,才会落到实处,学生才会受益,才会实现师生双赢,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才会乐学、好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才会为孩子们今后能成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创新性人才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考虑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同学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果图。
学具:每四位同学一副男女生套圈成果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竞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屏幕出示第一小组男、女生套圈成果统计图。
提问:要知道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你认为可以比什么呢?
同学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屏幕出示第二小组男、女生套圈情况统计图。
请同学一起回答是哪个队套得准一些。
提问:有同学认为可以比比他们套中的总个数,你们觉得公平吗?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果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果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
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同学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四、全课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6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因此,数学教学不能视而不见,不管实际应用,这样恐怕就太不合时宜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真制定教学计划,注重研究教学理论,认真备课和教学,积极参加科组活动和备课组活动,上好公开课,并能经常听各老师的课,从中吸取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教学的业务水平。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站在教坛,以和蔼、轻松、认真的形象去面对学生。按照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进行施教,让学生掌握好学科知识。还注意以德为本,结合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多方面、多角度去培养现实良好的品德和高尚的人格。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我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典范,让学生树立自觉地从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发展自己的观念,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
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相关资料。为提高每节课的教学质量,本人除注重研究教材,把握好基础、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学,如:投影、幻灯、漫画、录音等多样形式。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还要多下功夫加强对个别差生的辅导,相信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也相信有耕耘总会有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7
教学内容:
小数加减法:教材第47~51页(例1、例2和练习八)
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和用计算器计算:教材第52~55页(例3、例4和练习九)
整理和复习与探索实践:教材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学会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计算。
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积累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和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方法和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
难点:自主地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法运算定律的推广
课时安排:7课时
(1)小数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p.47、48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把小数点对齐”就是“把相同数位对齐”的道理。
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
教学准备:在黑板上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知:
1、课前在黑板上板书:
钢笔8元
笔记本3元4角
讲义夹4元7角5分
水笔2元6角5分
问:我们平时说价钱习惯说成几元几角几分。现在请你把它们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名说一说:8.00元,3.40元,4.75元,2.65元
这些小数哪些能化简?把它化简成最简小数。(8元,3.4元)
2、看黑板上的四样商品的价钱,请你选择两件商品并算出总价。
交流:(可能有的几种情况)
(1)钢笔和笔记本一共多少钱?
口答算式和结果,板书:8+3.4=11.4(元)
问:这个“11”哪里来?为什么8加的是3而不是4?
补充竖式说算理(略)强调:8是整数,3是整数部分的,要和它对齐。
补充一个整数加法的竖式,说说整数加法在列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对齐)特点:右边对齐。
仔细观察小数加法:右边不对齐。
追问:那该对齐什么?(小数点)
补充:把8改写成8.0,体会小数点对齐。
那你做这样的题时,会不会把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的0补出来?
指出:没必要补,但要注意整数部分和整数部分对齐,小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对齐。
继续算一算:钢笔和讲义夹的总价,钢笔和水笔的总价。
(2)讲义夹和水笔的总价: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观察竖式,体会“小数点对齐,就等于相同数位对齐”。
算出结果:7.40
指出:竖式上算出的结果是两位小数,写在横式上的时候要化简成7.4
(3)笔记本和讲义夹的总价:
列竖式计算,再次体会小数点对齐。
小结:今天我们学的小数加法和以前学的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
(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满10进1。)
要注意那些地方?
(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竖式上正常计算,横式上要化简。)
3、看黑板上的信息,问:笔记本比讲义夹便宜多少钱?
指名列式,板书竖式(略)
说说要注意的地方。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2、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3、口算第50页的第1题。
指名读得数,注意能化简的要化简。
4、完成第50页的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三、检查预习作业。
四、学生作业:第2题
(2)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p.48、49的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八第4~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小数减法。
2、经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自觉验算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探索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整数减小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探索当被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少于减数时的处理方法。
教学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8+1.4,读,说说正确的计算方法。补充竖式,指出:小数点对齐后相加。
二、学习新知:
1、提前板书书上的4件商品的单价。
问:昨天我们利用这些信息,学会了小数的加法和简单的小数减法。
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化简)
举例较简单的减法:(1)4.75-2.65;(2)4.75-3.4
分别用竖式算出上面的减法,并比较不同:第2小题小数部分缺一个数位,可以补0,算5-0=5,也可以想5不用减,直接移下来。
2、继续看4件商品的单价,提出较难计算的小数减法问题。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列式并板书:8-4.75
竖式(略)。指竖式问:这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引导:被减数小数部分没有,要补0,变成8.00后算。8.00-4.75时,可以先不考虑小数点,当成是整数减法来算……)
3、验算:这题比较难,我们还可以用小数加法来验算。
补充加法验算的竖式。规范其书写格式。
4、与“4.75-3.4”的竖式比较:为什么两题都出现了小数部分有缺位情况,一题可以直接算,另一题却要补0后再算?
(指出:被减数有空位要补0,减数有空位可以不补0。)
5、学生练习另几题较难的减法计算(做在书上)指名板书。讲评。
3.4-2.658-2.65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1)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结果。
(2)第3题,读出上的新,并依次回答两个问题。
交流解法。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吗?
2、完成练习八的部分题目:
(1)第4题,强调做这类题的要求:对的要打“√”,不能空着;错的打“×”,然后在旁边空的地方订正。
再分别找出错在哪里,再改正。
(2)第6题。读题后,学生把算式写在书上,再交流。
四、检查预习作业。
五、布置作业:
p.49第2题,p.50第5题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p.51练习八第7~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2.6+8=0.86-0.4=
指名说说口算方法。提醒:竖式时可以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口算时更侧重整数部分和整数相加,一位小数和一位小数相加。要看清楚数位。
2、笔算:3.6-1.28=7.18-3.6=
学生列竖式计算,比较两个计算。发现前面一题要补0后再减,后面一题可不用补0。
3、小马虎在计算3.56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3。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教会学生用还原思想解决这类问题:4.23-3.56=0.67,3.56+6.7=10.26
二、完成书上的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0.83-0.5=9.2-6=2+2.8=
3.4-3.1=0.73-0.23=3.6+2.4=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2、第9题。观察折线统计图,说说你看懂了什么?
(人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左右,这是位体温偏高的病人。……)
分别计算:这一天,病人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从中午12时到下午4时,病人的体温升高了多少摄氏度?
这一天开始时与结束时,病人的体温相差多少摄氏度?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要引导学生会看折线统计图:折线越陡说明变化越快;折线平说明变化慢。
可按段数相差的格数,找到变化情况。
相差不多的再通过算的方法来进一步确认。
3、第10题。独立解答书上的问题,再交流。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注意提问的范围:提一些需要计算的问题,不要问如“哪个最贵?”之类的问题。
4、思考题:小力用竖式计算5.1加上一个两位小数时,把加号看成了减号,得2.76。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的结果吗?
要求学生用刚才教的还原方法来解答。交流讲评。
三、检查预习作业:
对比练习:
0.17+0.06=0.79-0.04=1.3+0.03=
0.17+0.6=0.79-0.4=0.56+0.4=
要求学生看清楚位数再加减。
四、布置作业:(略)
(4)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p.52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法的简便计算。
2、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进行一些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例题的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题组练习:4.3+74.3+0.74.3+0.07
观察后说说:
(1)这组题有什么联系?
(2)通过这组题,你觉得做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学习新知:
1、课前板书:水彩笔8.9元,笔记本3.6元,钢笔6.4元,三角尺1.1元
问:现在我要每件商品买一份,需要准备多少钱?
指名列式:8.9+3.6+6.4+1.1
(可能会有学生列式的时候就考虑了简便的问题,指出:列式的时候,我们一般要按照题中的顺序,这样可以不遗漏不重复。)
观察这些加数有什么特点?你准备怎样算?
(由于有预习,所以不少学生都会考虑简便的问题。)
板书简便的过程:=(8.9+1.1)+(3.6+6.4)
=10+10
=20(元)
问:为什么这里要用“()”?
说说这样算的依据是什么?
复习加法运算律:a+b=b+a,(a+b)+c=a+(b+c)
找找例题中哪里运用了加法交换律?那里运用了加法结合律?
指出:运用加法运算律,也可以使我们的小数加法变得更简便。
整数简便计算一般是要把加数凑成整百整千数,而小数加法一般只要凑成整数就可以了。
2、凑整练习:
板书3.3,问:你能说一个小数和它凑成整数吗?
(2.7,0.7,8.7……)
问:这些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说得完么?指出:我们只要看小数部分,和0.3凑成整数的是0.7。为了统一,我们就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来继续凑整。
7.2,1.76,2.37,3.34,0.237,2.178
(老师依次板书上面的数,学生依次说出另一个小数,老师继续板书)
观察完整的板书问:
要凑整,你发现了什么?
(看位数,位数一样多的才能凑整;看末尾,末尾加起来是10,如果小数部分有多位的,最后一位加起来是10,前几位加起来是9。……)
问:1.76和3.34,7.2和2.178能不能凑成整数?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用简便方法计算:
2.78+0.8+0.20.37+1.79+0.63
指名口答简便过程,并说说要注意的问题。
2、五年级一班女子4×100米接力赛跑4位同学的成绩如下表。你能很快算出她们完成接力赛的总成绩是多少吗?
问:你知道接力赛的总成绩是怎么算的?
算一算,交流怎样算更简便?
(一般学生都会用凑整的方法来计算,但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估算的角度来观察,发现通过移多补少,每一个成绩都正好可以看成18秒,也就是18×4=72秒)
3、口算下面各题:(p.54第1题)
学生完成后,校对得数。
4、算一算,比一比。(p.54第2题)
观察题组,说说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选你认为计算简便的那题算出结果。
一起按顺序口算出另一题,比较两题结果是否相同,感受“简便”。
补充板书:a-b-c=?
(1)=a-(b+c)=a-c-b
举例说说上面等式之间的联系。记住连减可以改写的形式。
5、在一次跳远比赛中,小强跳了3.06米,小星比小强少跳0.18米,小宇比小星多跳0.32米。小宇跳了多少米?
读题后,要求学生列出算式:3.06-0.18+0.32
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
师板书计算过程:=3.06-(0.18+0.32)=3.06-0.5
说说这样算行不行?为什么?
四、检查预习作业:
4.52-(3.52+0.72)4.9+0.1-4.9+0.1
五、布置作业:
第3题
(5)用计算器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内容:p.53的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九第5~9题
教学目标: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体会小数加减法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在经历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解决问题:
1、(第5题)四五年级同学采集树种,四年级采集了13.5千克,五年级比四年级少采集2.8千克。四五年级同学一共采集多少千克?
读题后让学生列式,交流各种解答方法的不同思路:
(1)13.5+(13.5-2.8)
四年级是已知的,五年级的未知,先求出五年级再算出两个年级
(2)13.5+1.35-2.8
先假设五年级和四年级一样多,再把五年级少采集的减去。
观察两个算式,哪个更简便?算出结果。
2、(第6题)分别计算书上的4个问题。
交流各个问题,注意有的学生会出现选错商品价格的现象。
二、学习例4,用计算器计算并探索:
1、课前板书:
商品名称数量单价/元金额/元
铅笔1支0.80
电池4节24.00
铅笔盒15.4015.40
书包1个44.70
面包3.006.00
问:这是一张不完整的发票,说说“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并算出空的格子。
填写完整后,算出总金额。
(可以用计算器算,也可以利用数据特点口算或笔算。)
2、如果老师付出100元买这些商品,应找出多少元?
学生列式计算。
3、(第8题)小明家九月上旬的收支情况如下表。算出每次收支后的余额,并算出合计数。
指导学生看懂该份表格,区分“收入”和“支出”,依次算出每一个空格。
讨论:上月结余、合计收入、合计支出以及表中最后余额的关系。
4、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找到不变的数:小数部分前面都是8,最后一位是9
(2)找到变的数字及变的规律:整数部分是变的,它比最后一个小数的位数少1;它同时还是后面小数部分的8的个数。
(3)按照发现的规律填出最后一题的得数。
5、两个小数的和是8,相差0.4,这两个小数分别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
(1)画线段图(图略),发现如果把8减0.4,得到的是两个较小的数;或者把8加上0.4,得到的是两个较大的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2)从平均数的角度考虑:平均数是4,要符合“相差0.4”,一个数要大0.2,另一个数小0.2
(3)检验:两个条件都要符合“和是8”、“差是0.4”
6、思考题:小华在计算一道小数减数时,把被减数十分位上的8看成了3,把减数百分位上的1看成了7。你能算出错误的答案与正确的答案相差多少吗?
指名说说思考方法。明确:被减数少算了,结果也少算了;减数多减了,结果也偏小。
三、布置作业(略)
(6)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内容:p.56、57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激发学习的兴趣。
2、综合运用有关负数、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小数加减法的广泛应用价值,拓展知识面,提高正确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2.5+3.20.83-0.50.25+0.75
9.8-4.81.7+0.41-0.6
1.2-0.80.92-0.20.52+0.4
要求学生注意小数部分的不同位数,选择这样的既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用竖式计算:(第2题)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在本子上。做完后,可请平时多订正的学生说说得数,有问题的再讲具体的计算过程。
3、简便计算:
4.3+0.98+0.73.6+1.98+6.02
7.5+4.9-6.55.27-3.9-0.1
8.44-(5.44+2.8)1.29+3.7+2.71+6.3
学生独立做在本子上,后交流:
(1)只有加法的,改变加数的位置凑整数加比较简便。(如第1、2、6题)
(2)连减题,可以减去两个减数的和也可以先减后面的数再减前面的数,要根据具体的数来定。说说第4、5题的简便计算方法。
(3)有加有减题。在改变运算顺序的时候要带符号“搬家”,举例:第3题。
指出:简便计算的目的是要“简便”,但如果不按规定随意改变会出现错误的结果,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用不简便算一算的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样。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第4题,要求学生看懂图的意思,明白竹竿分成了几部分,然后再列式解答。
2、第5题,读读表格中的数据,说说其含义。
依次回答书上的问题。
3、第6题,简单介绍“警戒水位”及相关概念。
说说表格中的各数据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和-如果用在某个数前,表示的是增加或减少的意思。
如果用在算式里,是表示加或减的意思。
依次加或减,算出结果,并对照警戒水位,说说哪几天的水位超过了。
4、思考题:
指导学生读懂题目的意思。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1)分段算出每一秒的落地距离,再加起来。
(2)简单介绍等差数列求和方法,并用该方法算出和
比较两种方法,检查结果是否一致。
三、布置作业:(略)
⑺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内容:P587
教学目标: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5、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8
〖教学目标〗
1.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过程,初步认识11~20的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大小。
2.经历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参加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新课程的数学教育,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年龄较小,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水平较低,只有少部分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想想你学过哪些数?关于这些数你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①我知道7大于5,2小于6。
②我知道4的后面是5,前面是3。
③9在10的前面,10比9多1。
④10是最小的两位数,9是的一位数。
⑤我还知道2,4,6,8,10是双数。
……
师: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数?
生:钟面、日历、手表上的数……
师:(投影显示一包原装的铅笔)你能猜出这包是几根吗?(猜猜看)
让学生打开自己与屏幕上一样的一包,数数有几根。让学生拿小棒,数出10根,用皮筋扎成1捆。
师:你知道这10个1根是几个十根吗?(1个十)
师生一起在1捆(10根)后面一根一根地摆,边摆边数。11,12,…,20,再把10个单根的扎成一捆。从1数到20,从7数到18。
(二)动手操作
1.假如你是小售货员,老师要买10枝铅笔,你怎样拿给老师呢?怎样拿得快呢?
2.小组讨论怎样摆小棒就能让老师和同学们不用去数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小棒。(试着摆一摆)
3.小组汇报:把每组摆的结果投影展示。
4.比较得出:先摆一捆,再摆一根,能让别人一眼就看出是11根小棒。
5.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学生看清数位。
师:你知道11中的两个1各表示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的“1”表示的是一捆(1个十),右边的“1”表示1根(1个一)。
师小结:11里面有()个十和()个一,并在计数器下面写出11。
6.刚才我们拨出了“11”,你还会拨哪些数?再把它写出来。(两人一组,边拨,边读,边写。)
小组汇报。
生:①我会摆13,15,18,20,…
②我知道13里面有1个十和3个一。
③我会写11~20了,20就是先写上2,然后在2的右边写“0”。
⒎师: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拿出20根小棒呢?
(拿2捆)
你知道这是多少吗?这是2个10根。
⒏练习(投影出示)。
(1)看图读数,写数。
(2)读一读(卡片投影)1114171820
9.观图谈联想(教学例3)。
(1)电脑出示直尺图(0用卡片变大)。
师:你在这把直尺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桌商量,仔细观察。)
(2)全班汇报。
生1:我看到0最小,20。
生2:我知道13前面是12,后面是14。
生3:16比15大比17小,在中间。
生4:有单数,有双数,还有整十数。
生5:我想从20再往后数就是21了。
生6:我发现越往后数越大。
生7:我看到“0”是开头的,“0”叫起点。
(三)形式多样,深化知识
1.连一连。
教师出示一张点子图(投影显示)说明要求:按从小到大连起来,组成一幅图。(小组内进行。)
2.游戏――运动员集合站队。
选8个同学戴上号码头饰:9号、10号、11号、13号、16号、15号、14号、12号。
师:你们8名同学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运动会,希望你们奋力拼搏,为班级争光。
(1)请运动员按从小到大的号码顺序排好队,并报出自己的号码。
(2)宣布队员参赛项目。(如点到自己的号码向前一步站好,然后再归队。)
①号码比14小的运动员参加50米赛跑。
②号码比10大比16小的运动员参加跳绳比赛。
③号码和最小的参加跳远比赛。
师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经过实际教学检验,有下面几点成功之处。
1.激趣引入: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便于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2.教学形式多样,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3.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回答立即获得反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设计:目的明确,有趣味性,符合儿童年龄特点,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渗透了美育、体育、品德教育。
一年级数学《捆小棒》这节课是认识20以内数的一个崭新的开始,而认识11至20的各数是帮助学生建立数位概念的重要知识点之一。从本课时起,学生对数的认识不仅仅是单独的一个个数,而是以十个为一群进行数数,这是建立十进制数位概念的重要阶段,所以说是相对比较重要的。
这节课我先通过学生数小棒,然后动手摆、捆小棒、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建立十个一捆的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建立11至20各数的表象,同时还应用计数器帮助学生理解数位,让学生在拨一拨,说一说(同桌互助进行),想一想中进一步理解数位,把图像与计数器表示数结合起来,这也是学生过渡到抽象符号的重要环节。教材中呈现的计数器是学生第一次认识,特别是十位上每个珠子所代表的含义与学生原有的经验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我在学生建立10根一捆的概念后,仍安排学生再摆一摆小棒,即按一捆与几根的形式摆,在学生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先介绍计数器的个位珠子,然后介绍十位上的珠子,并与摆小棒的图像对应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1捆的1放在十位上,1根的1放在个位上,所以十位上与个位上同样放1个珠子其意义是不同的。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摆小棒的图像,在计数器上拨珠子,加深了印象。本课的内容中又呈现了数的组合,让学生知道十几的数分别由哪些数组合成的,我就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变换小棒数量,理解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由于内容比较多,调动起来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之后还需要用充足的时间去练习,所以我就把这节课单独抽出来上,学生基本上掌握的比较好。在学习方式上,由扶到引到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循序渐进地掌握新知。本节课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学生积极思考的状态和成果,令人欣慰。从这个方面来说,我想教学的本质就是一种沟通合作。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1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2、能正确地读、写出100以内的各数。
教具准备:
计数器1个小棒100根铅笔24枝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数数。
(1)一个一个地数,从27数到50,从85数到100。
(2)十个十个地数,从30数到60,从20数到100。
2、看题口答
(1)()个一是一十,十里面有()个一。
(2)()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个十。
(3)6个十和2十一组成()。
(4)2个十和5个一组成()。
(5)7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教师报数,学生摆小棒。
16,25,50,68
二、新授
(1)出示计数器。
教师;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叫个位,第二位叫十位,并在计数器上分别贴上“十位”、“个位”。
(2)教师出示2捆铅笔和4枝铅笔。
这里共有几枝铅笔?(有24枝),有几个十枝和几个一枝。(2个十枝和4个一枝)
学生回答后,教师分别把2捆铅笔和4枝铅笔分别挂在十位和个位上,接着问:“计数器上应该怎样表示呢?”
写数时,要先写十位,再写个位。十位上是几,就写几;个位上是几,就写几,这个数写作“24”。
读数时,先读十位数,再读个位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这个数读作二十四,学生跟读两遍。
1、教学例3。
(1)第一行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读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巡视指导。
(2)第二行第1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十位上有4十珠子。个位上一个也没有,试问;这个数该怎么写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这个数十位上是4,就写4,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因此写作:“40”读作“四十”。
(3)第二行第2、3题让学生尝试,说给同桌的同学听。教师提问个别同学,集体订正。
教师强调,写数的时候,有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30、40、50个位上都写“0”。若这些数个位上不写“0”行吗?为什么?
2、教学例4。
(1)出示10捆小棒与计数器。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捆小棒?几个10?10个十是多少?
教师把10拥小棒捆成一大捆,挂在百位上边。
问一百该怎么写呢?
引导学生说出;先在百位上写“l”,十位与个位上都写“0”这个数写作“100”读作“一百”。
(2)教师告诉学生计数器上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就是百位。
3、小结。
写数、读数都要从高位起,按数位顺序写,个位或十位上一个也没有写数时要写“0”占位。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第2题(课本第37页)。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提问个别同学:该如何写数,你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2、做游戏:接通电话。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掌握的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老是在读数写的时候把汉字写成数字。还需加强辅导。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0
《循环小数》加新课和练习,上了两天的课,两天完了以后,心里有一种沉重的感觉。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值得我好好反思的。
首先,从客观因素来说,本班整体基础较差,特别是有5个左右的同学,对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上课总是不能集中注意力,而且喜欢动来动去。而全班同学养成了一种较坏的习惯,即在课堂上自由度比较高,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使是举了手的也是边举手边叫“我来”,这样一来,课堂秩序就显得有点乱了,也间接地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
然后,从自己的主观因素来说,自己对教材的钻研不够,对于小学教学的模式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不知道怎么去抓重难点,就算了知道了本节课的目标,在课堂当中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小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在模仿老师,而我有时候没有完全去注意这一点,在板书的过程中不够严谨,造成学生做题出现错误。比如,写循环小数的时候忘记在后面打省略号,或者是忘记了循环节上的小点。另外有些重点地方强调不够到位,造成学生作业出现的错误如:把循环小数8.5454…写成了8.54…。
最后就是自己的教学态度问题,由于声音嘶哑,加上学生课堂纪律影响,让我从一开始上课就没有了激情,一堂有效的课堂,首先要有一位有激情的老师,如果我从一开始上课到最后结束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说话总是一个音调,这样的课堂肯定是很乏味的,学生当然就没有兴趣去听,最后的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在以后的课堂当中,首先要把组织教学的工作做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比如坐姿,比如回答问题的秩序,比如作业的规范训练。同时,自己也要把我的阳光一面展现出来,让自己的激情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当然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让自己的课堂一天天进步,让学生也能一天天进步。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1
设计意图: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的全部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教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他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思考并回答: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回答后做练习十四的第5题)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8和15
二、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索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下列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8和1542和14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实践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察看哪几组数是第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思考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较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且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能力也在这里得到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趣。如果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2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作业必须积极设计形式多样、具有童心童趣、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数学作业形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愿做”、“爱做”、“乐做”,成为作业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从而达到逐步改善学生学习方式的目标。如何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呢?我以我的教学实践和学习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选择性作业,让学生体会成功。
人的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性,这直接导致了人的能力的层次差异。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发现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在布置作业时,我将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基础知识,要求全体同学都会,而选做题则根据实际情况,课堂时间等,精选设计作业题,在数量上有弹性,不搞一刀切,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协调发展的空间,由学生自主选择完成。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时,通过剪开长方体和正方体盒子,理解“表面积”的定义后,呈现两个例题分别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这对优秀生来说该知识在认识了长、宽、高的时候就已经能独立解决了。因此我在设计作业时分为以下三层:学困生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基本图形就可以了,如课本的第2、3题,中等生要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能够正确能计算鱼缸、手提袋等的用料,直接进入课本4、5题的练习,优等生要解决如粉刷教室墙面、贴游泳池磁转之类的问题,并尝试计算雨水管、火柴盒之类的特殊物体的表面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练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自己需要的作业。注意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所以设计作业时,不但要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品尝成功的喜悦,而且要为智力水平较好的学生提供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使他们解决问题的水平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童趣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作业设计时,我们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具有童趣性的数学作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一种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三、生活化作业,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又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用武之地。为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并逐步培养用学生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制作性作业,使学生成为创新者。
数学作业不应受学科的限制,应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因此作业时可让学生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作一些小研究,以此引导学生探索。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之前,布置学生如下作业:请你能给家中的长方体物品穿上漂亮的外衣好吗?学生会动手进行大量的操作,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了表面积的含义。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再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一课后,组织学生收集了大量的叶子,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创作一幅美丽的轴对称树叶贴画。这样的作业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当然,数学作业的设计除以上情形外,还有很多的类型,如准备性作业,资料收集性作业,数学日记的撰写,小调查报告等,同时各类型的作业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彼此包蕴的,只有善于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才能使课内、课外融为一个整体,使预习、巩固、拓展三段式作业的布置浑然一体,自然天成,使作业不再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的花样复合体。使它能够最大限度的使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的愉快而丰富的经历,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协调发展,数学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加法结合律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能用字母式子表示加法结合律,初步学会应用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成功的愉悦,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初步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含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加法结合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多媒体展示线段图:根据学生列出的不同算式,表示三天路程的线段先后出现。
问:通过线段图的演示,你们发现什么?(不论哪两天的路程先相加,总长度不变。)
我们来研究把三天所行路程依次连加的算式,可以怎样计算:
比较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288
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
(4)用符号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____+(____+____)
(a+b)+c=____+(____+____)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二、练习练习
1、完成P18做一做2。
2、根据运算定律,在下面里填上适当的数。
287+129+118=287+(+118)(32+47)+65=32+(+)
3、教材练习五
三、小结
1.今天我们发现了哪些数学规律?
2.这些运算定律是怎样发现、归纳的?
板书设计加法结合律
88+104+9688+104+96
=192+96=88+(104+96)
=288=88+200
=288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六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小数乘法,教材安排了复习积变化的规律。通过例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之后安排了一些练习巩固。所以,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安排
1、突出积变化的规律
在教材中积变化的规律是复习,在教学中却将它当新知,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体验发现的乐趣。充分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除以)多少,积就会乘以(除以)相同的数这样一个变化规律,引导学生直接运用这个规律计算出1、5×5,同时运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进行验证,感受规律的正确性。
2、突出竖式的书写格式
有了前面对算理的理解,当遇到用竖式计算0.72×5时,学生不会感到困难,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一些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所以抓住小数点为什么不对齐来引导学生思考,推导出应根据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最后还有将积缩小相应的倍数。
3、突出小数位数变化
小数位数的变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因此安排了两个练习,一个是推算小数的位数,另一个是判断小数的位数,通过用两道练习来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都是一样的。
在课的结尾还安排了头脑风暴,填写()×()=3、6,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扩散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思考,激励探究。
4、突出口算
教材中并没有安排小数乘整数的口算,而在实际学习中,口算由于数目比较小,计算结果可以比较快速地反馈,易于检验学生计算的正确与否,同时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计算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思路,所以在计算中增加了口算练习,让学生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用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检验方法的正确性。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还有一些做得不足的地方
学生开始对学习充满兴趣,积极地思考,运用发现发现的规律去解决问题,能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而让我困惑的是,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都很流畅,顺利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扩展,学生掌握情况也良好,但并没有化的去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并没有意识去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没有让学生在质疑,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再去解决问题,真正去经历探究的过程,所以到后面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略显疲态,所以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学生学,师生合作探究,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再质疑的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4
教学目标:
1、结合观察、操作活动,能够用自然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了解折、画、比、量等多种认识图形的方法,体会研究图形方法的多样性。
3、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空间和图形知识的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长方形纸、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大家喜欢玩捉迷藏吗?老师把我们学过的两个平面图形藏在了这两张图片里,一张是数学书的封面,另一张是邮票,你能找出来吗?
生:数学书封面后面是长方形,邮票的后面是正方形。
(教师板书:长方形、正方形)
师: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
生: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长方形有两条长长的边,两条短短的边。
生:长方形长边叫做长,短边叫做宽。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多,那到底是不是像我们说的那样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师板书:长方形与正方形)看看它们的边和角都有哪些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起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了解,再通过对“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知道哪些?”问题的回答,更好的了解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知程度,并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探究体验、加深理解
1、长方形特点。
师: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请大家找出一张长方形纸。
(课件出示要求)要求:你可以借助直尺和三角板,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都有什么特点。(教师指出边和角)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长方形两条短边的长度一样,两条长边的长度一样。
生:我用折一折的方法,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两条边一样长;再将长方形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这两条边也一样长。
师:大家通过量一量和折一折的方法,都发现了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边是相对的边,在数学中我们把它叫做对边,除了上下这组对边外,还有左右也是一组对边,所以在长方形中,也可以说是,对边相等。(教师板书:对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边相等。
2、正方形特点。
认识了长方形的特点,你能用刚才研究长方形的方法来研究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吗?
要求:请你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来研究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
生:动手操作实践。
师:同学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对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发现?(学生将折和量的过程进行演示)
生:我用三角板的直角量了量,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教师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我用直尺量了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
生:我用了折一折的方法,先将上下两条边重叠,发现上下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左右两条边重叠,发现左右两条边一样长,再将对角重叠,发现相邻的两条边一样长,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教师板书:四条边相等)
教师评价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相等。
师:同学们太棒了,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都找了出来,请再仔细看一下黑板上它们的特点,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生:相同点是它们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同时加强了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体验,降低了对特点认识的难度。
3、认一认
师:其实,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有它们自己的名字,请你自己看答题卡的认一认,说说它们都叫什么名字。
生:长方形长长的边叫做长,短短的边叫做宽;正方形的四条边都叫做边。(教师板书:长、宽、边)
师:长方形中有几条长?几条宽?
正方形的四条边中,只有这一条叫边吗?
生:长方形中有两条长,两条宽。(边指边说)
生: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所以四条边都叫做边。
【设计意图】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后,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法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各边的名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边的认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概念
1、你能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在格子图中)
学生动手画一画,交流汇报。
2、、用一张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折正方形,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学生拿一张长方形纸动手操作折一折,集体交流、讨论,教师后用课件演示操作过程,得出结果。
【设计意图】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三道题目,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第三道题目是巩固对长方形特点的理解,可能稍微有些难度,但通过动手折一折,对学生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四、总结提升
通过本节课,我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进一步研究,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6
(一)、激发观察兴趣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3.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页内容。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2~3页的教学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1~10数字卡片一套。
教学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跨入小学的校门感觉新鲜吗?上学了,你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起,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让我们来相互认识一下。
[以谈话的形式开始。师生相互介绍,老师简单介绍本校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使学生消除陌生、胆怯的心理,对学校、老师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师生相互介绍。
2.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打开第1页,老师有感情地朗读“编者的话”,讲讲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用处。我们平时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
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
与老师一起一边伸手指一边数数。
数一数
激发观察兴趣。
出示教科书第2~3页挂图(或挂图制成多媒体课件),出现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情境图。
[此处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生:知道,学校。
师:对,这是一所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来上学了。大家看一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
生1:这里有一位老师,还有很多小朋友。
生2:这里有一座大楼。
(二)、数图中的数量
(1)小朋友们认真地数一数,这里有几面国旗?(配合学生回答,贴一面国旗图(2)师:一面国旗,就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右边对应贴出数字卡片“1”。)
(3)教师领读,学生自己小声读。
(4)小朋友们再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也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5)小朋友们再数数看,你又发现了什么?有多少?
三、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三)、数身边的事物
认读1~10各数:
1、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2、可以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数身边的事物:
师: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27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美丽的心座》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7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7由几和几组成。师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7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掷双色片》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个双色片,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如果您觉得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案例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我们非常希望您能够将其分享给更多的人。最后我们将继续努力,为您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内容。祝您生活愉快!
本站资源均为网友上传分享,本站仅负责分类整理,如有任何问题可联系我们(点这里联系)反馈。